眾所皆知,古代两军交战尚且不斩来使,那么为何攻击方一打赢胜仗,就对无辜老百姓烧杀掳掠,甚至动不动就屠城,难道不怕失去民心?事实上,除了野蛮泄愤、抢夺金钱财富,还有2大原因很现实。
根据《网易》报导,一般而言,大军攻破城池后,最首要的任务是接管城防、稳定民心,让所占城池为大军下一步的征战提供补给,而大动作屠城除了破坏城池原有的军备潜力之外,也会使城池的作用大幅度降低,甚至激起民怨,再一次武装反抗,其力量不亚于之前的守城力道,那么为何古代军队动不动就屠城?背后有4大原因。
首先在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屠城的主因是为了消灭敌国的战争潜力,大多是出于简单的野蛮泄愤及报復心理,例如劝降失败、久攻不下损耗巨大等。其次是掠夺财富,所获得的钱财一半上交,一半分给战士们,从而激发军队士气,而掠夺难免伴随着杀戮。
明清时期的屠城则多了两种原因,虽然这两种原因在过往的朝代也曾出现,不过在明清的状况又更多,第一种是人多粮少,大军要进行下一步行动前,为了不被反抗者制肘,就必须进行屠城,将所占城池掠夺一空。第二种是守城者的气节,明亡之际,虽然朝廷仍在内斗,但是江南一些州郡面对清军依旧寧死不降,面对这样的情况,只能靠着一方压倒性的胜利来收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