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考古团队2002年在湖南湘西的里耶古城遗址发现一座古井,并从中挖掘出上万片秦朝简牍,记载了秦朝县城的大小事,其中还有类似于现代「身分证」的竹简,只不过当时没有证件照,只能靠文字详细描述持有人的外貌,才能避免被冒名顶替,让官员更容易辨别出本人。
综合陆媒报导,大陆考古团队在2002年针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里耶古城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考古人员在5月意外发现了一口2000多年前的古井,这口井被编号为「1号井」,始建于战国末期,井口内径2.1公尺,随后在6月初,考古人员又从井中出土多达3万7400多片的简牍,被称作「里耶秦简」。
大陆中央民族大学歷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透露,编号为「9-757」的简牍是一个通关凭证,上面详细记载了持有人的资料,根据简牍文字描述,这名持有人名为「产」,年龄31岁,城父县城里人(现安徽),职业为戍卒,身高七尺四寸(约为170公分),且皮肤较黑。蒙曼解释,因为古代没有证件照,必须详尽地描述持有人的外貌,在通关时才能让官吏更容易辨别出是否为本人。
类似现代身分证的秦简不只一片,负责復原里耶秦简的文物数字採集员赵国辉介绍,还有一名来自原邯郸韩审里的男子,名为「吴骚」,他的皮肤比较黄,脸型椭圆,身高170公分左右。有了这块简牍,吴骚可以避免被人冒名顶替,官员检查人口流通时也有据可依。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