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疆考古人员在吐鲁番一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几颗饺子,神奇的是,这些饺子虽然经歷千年歷史却并未腐坏,外观与色泽都保存的相当良好,考古人员解释,背后原因其实是吐鲁番的气候炎热乾燥,导致饺子在下葬后迅速脱水,才得以将食物保存至今。

根据《央视新闻》报导,大陆新疆考古人员1959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发现几颗饺子,可见饺子在当时十分盛行,不但在中原被称作「天下通食」,还随着丝绸之路传到西域,成为当地人的美食。除了饺子,阿斯塔那唐墓中还出土了摆盘精致的月饼、千层酥等甜点,馄饨、春卷、胡饼等食物也应有尽有,显现出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带动了饮食文化的交融。

神奇的是,这几颗饺子和其他美食佳肴就算埋藏在地底下长达千年,仍没有任何腐坏的迹象,报导指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和吐鲁番的气候密不可分,当地炎热乾燥,造成饺子和其他麵食在下葬后迅速脱水,才得以保存至今,虽然已有千年歷史,但色泽依旧。

饺子的歷史悠久,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饺子至少在汉末就已成为人们最爱的美食之一。相传饺子是由一名医生发明的,东汉时期的一个寒冬,很多百姓的耳朵都被冻伤,「医圣」张仲景特地研发出一副御寒的方子,将羊肉和祛(ㄑㄩ)寒药材一起熬煮,接着捞出剁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煮熟后便可享用「祛寒娇耳汤」,从冬至一路吃到过年,百姓逐渐恢復健康,后来人们模仿「娇耳」的形状制作饺子,以纪念张仲景的事蹟。

#饺子 #唐代 #吐鲁番 #气候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