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喜欢吃生鱼片,不过生鱼片并非现代才有的美食,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曾提到「鲤鱼生鱼片」,而且同样会沾酱料搭配,直到元宋时期,炒菜与其他做菜方式逐渐成形,再者考虑到卫生问题,吃生食的习惯才逐渐没落。

根据《梨视频》报导,生吃鱼、牛、羊肉片在古代被称为「鲙」或「脍」,先秦时宴席除了有烤肉的「炙」,再来就是生食「脍」,而古时候因离海洋较远,所以常将鲤鱼生鱼片视为美味,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记载「饮御诸友,炰鱉脍鲤」,文中提到的脍鲤就是生鲤鱼片,而且先秦时期的人认为,脍鲤切得越细越好。

另外在《礼记·内则》也提到,古人吃生鱼片会沾酱料,「凡脍,春用葱,秋用芥」,也就是用葱和芥末调味,不过这类美食多为先秦时期贵族享用,由于鲤鱼肉质鲜美,且当时鱼种不如像现代如此多,主要是吃淡水鱼,鲤鱼便成为食材首选,但随着中原版图扩大,能捕捞到的鱼种跟着变多,例如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的鲈鱼。

古人对如何处理、切生鱼片也很讲究,唐朝还有专门讲授做鱼脍的《砍鲙书》,直到宋元时期,受到烹饪技术进步影响,人们懂得炒菜等其他做菜方式,另外则是考虑到卫生因素,曾有古人提到吃生鱼片易长寄生虫,但受限技术所以没完整研究,《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有相关记载,被曹操任命为广陵太守的陈登因吃生鱼而身体不适,吃了药后竟吐出一堆小虫。

#生鱼片 #先秦 #美食 #宋朝 #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