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上朝是清宫剧中常出现的场景,皇帝和大臣们一早聚集在大殿中,讨论政务该如何处理,然而大陆歷史学者指出,皇帝和大臣上朝并不在大殿中,而是在室外,而且随着时代演变,上朝的次数也越变越稀少。
大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指出,清代的皇帝和其他朝代的皇帝一样会上朝,尤其是康熙帝,形成了「御门听政」的制度,皇帝只要待在京城、没有出巡,每天一早就会在乾清门前听政、听取百官奏事。
毛立平表示,一般清宫剧中,皇帝上朝都在大殿里面,但清代上朝其实是在室外,皇帝坐在乾清门前,百官则立于乾清门广场。此外,紫禁城最大的宫殿太和殿室内空间并不大,容纳不了太多官员,且官员也不能离皇帝太近,这就是清代在室外上朝的主要原因。
毛立平提到,明代确立了内阁制度后,大臣的奏疏都是交由内阁处理,皇帝再根据内阁拟出来的意见决定批覆,接着下发给各部院执行,只要这个流程没有出现问题,上不上朝其实并不重要,而且上朝费时又费力,效率也不见得能提高,所以后来的早朝逐渐演变为一种仪式,是皇帝勤政的象徵,明代皇帝即便几十年不上朝,政务也能照常运作。
而清代的每天「御门听政」制度,康熙帝之后的皇帝认为没有必要,于是逐渐改成三日一朝或五日一朝,之后更是只在觉得有必要时才召集早朝。除此之外,皇帝如果有紧急的事务需要商讨,也会主动召集各部院的大臣,到后来雍正帝建立军机处,皇帝和军机大臣商议事务的频率变高,成为除了批阅奏折以外,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