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果想要翻转阶级,多数会透过苦读求取功名,不过应试者如过江之鲫,中榜的人却少得可怜,事实上,古代文人除了继续应考,还有4大出路一样有前途,包括当师爷、私塾先生、捐钱当官或转换跑道。

根据《搜狐网》报导,古代科举考试,应考者如过江之鲫,然而金榜题名的却少得可怜,以光绪9年的1.6万考生来看,只「赐陈冕等三百八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录取率约1.9%,高达98%的人都成了落榜生。不过这些人除了选择重考外,还有其他出路前景看好。

首先是当「师爷」,儘管师爷不在朝廷编制,但在衙门中担任重要职位,负责记录案情、处理相关政务,所以师爷是落榜文人之中,最好的出路。其次是当「私塾先生」,古人读书大多需要启蒙老师,许多偏乡、县城的家庭望子成龙,会聘请读书人教育自家孩子,而落榜文人虽然没什么谋生技巧,但熟读圣贤书,因此当私塾先生也不算埋没自己的学问,如果学生金榜题名,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

至于家里有钱的落榜生,也有人透过向国家捐纳钱粮,换取爵位、官职,是封建社会时期弥补财政困难方式。最后一种出路就是转换跑道,例如咸丰8年(西元1858年),16岁的郑观应参加童子试未中,即弃学从商,后来成为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实业家。

#古代 #文人 #落榜 #师爷 #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