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少出身低微的人,渴望藉由科举考试翻身、光耀门楣,然而竞争激烈,就算很会读书,也不一定能当上官,甚至还会因为长相不佳而惨遭淘汰,大陆央视节目指出,唐代的「探花郎」除了才华洋溢以外,更加看重的其实是外貌,只有年轻英俊的人才有机会被邀请。
大陆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介绍,唐代人进士及第后要参与隆重的庆典,其中一个活动便是在杏花园举行的宴会「探花宴」,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朝廷会从同年的进士中选取2位年轻英俊的男子为「探花使」,到长安各大花园摘採鲜花,俗称「探花郎」。
《国家人文歷史》也曾指出,唐代想要当上官员,除了通过科举考试,还得通过吏部的选拔,才有机会得到做官的资格,而吏部选拔人才的条件有4点,「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第一点就是要求身材必须丰满魁梧,如果长得不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就只能痛失当官的机会。
除了唐代以外,还有其他朝代录取官员的条件包含「顏值」,比如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学官「五经博士」,不但必须年满18岁,还要符合「仪态端正」的条件;明太祖朱元璋在选拔状元时,也将顏值视为加分项目,只有长得端正好看,才能代表朝廷的威严、帝国的顏面,明朝第一任状元吴柏宗在殿试中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原本第一名的山西籍人郭翀(ㄔㄨㄥ)其貌不扬,长相端正的吴柏宗才得以突破重围。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