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广西北流市一名村民垦荒时,意外挖到巨型铜鼓,重达300公斤,文物专家得知后到场研究,发现铜鼓铸有云雷纹,推测建造年代是汉朝,专家表示,古人铸造铜鼓的用途有4种,分别是祭祀、乐器、军事及彰显地位。
大陆电视节目《国宝檔案》介绍,广西北流市一名村民上山垦荒时,发现巨大无比的铜鼓,之后放在当地的水埇(音同勇)庵内,文物专家闻讯而来,发现铜鼓鼓面直径达165公分、高67.5公分,底部虽有部分残缺,仍重达300公斤,是考古发现最大的古代铜鼓,因而取名为「铜鼓王」,之后收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铜鼓的纹饰铸造精细,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外圈则是突起的同心圆弦纹,由内到外依序有5道晕圈,晕圈内布满单线云纹和菱形雷纹,也就是所谓的「云雷纹」,云雷纹是先民模拟云与雷的图案,常见于青铜器,铜鼓王的云雷纹呈现单一螺旋式图案,与汉代不少纹饰相似,当地曾发现西汉到唐代的採矿炼铜遗址,印证铜鼓王可能造于汉朝。
铜鼓的前身是铜釜,最初被当成炊具使用,古人吃饱喝足后,会翻转铜釜并敲击底部,当作音乐一边载歌载舞,之后铜釜慢慢演变成铜鼓,铜鼓的用途主要分4种,第一是用于祭祀,祭拜神灵和先祖,第二是当作乐器,再来是军事用途,指挥士兵衝锋陷阵,最后是地位象徵,目前认为「铜鼓王」的作用是贵族为了彰显地位。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