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包青天公正清廉,面如黑炭、额上有月牙的外在形象深植人心,但其实他的外貌和大眾想像的差距很大!清人记载,包青天在画像、雕像中皆是眉清目秀、白脸长鬚,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黑面」的形象。

根据《国家人文歷史》报导,宋代正史和笔记小说均未描述包青天的长相,但从他曾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来看,包青天的长相绝非后世描写得那么奇怪,因为宋代对于外交使节的要求不只有才,还要有貌,必须才貌双全才能担任。

清人记载,无论是包青天后裔珍藏的画像,或包公祠里的雕像,他的形象皆是面目清秀、白脸长鬚,庐州知府张祥云参拜包公像时曾感慨,包青天的肖像满天下,皆是棱角峭厉,让人心生惧意、不敢仰视,实际参拜包青天的遗像,却发现和外界所描绘的模样有极大的差距,甚至「和蔼溢于眉睫」;另外,从北京故宫南薰殿旧藏的包拯像中,也能感受到白脸包公的慈眉善目。

包青天为何会被越描越黑?其实宋元话本、杂剧中,很少有对包青天外貌的描述,直到明代的《包龙图公案词话》、《百家公案》才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有人认为这与「阎王包老」、「铁面」的称呼相关;最晚在明初,阎王被赋予「黑脸」的艺术形象,民间认为黑脸具有异于常人的权威和震慑力,老百姓信仰的财神赵公明在元代的形象就是黑脸,让人一看见就心生畏惧。

并且在明代无论是通俗或神魔小说,都喜欢以人物面貌、肤色来突出角色的不寻常,例如道教神祇锺馗,就是面黑的捉鬼英雄,虽然长得凶神恶煞,却因捉鬼打怪和禳灾除魅成为百姓心中保护神;明代的创作者想将刚毅耿介的包青天,打造成铲奸除恶、公正廉明的清官和能出入阴阳两界、降妖伏魔的神人,所以把锺馗的部分特质转移到他身上也不无可能。

#包青天 #包拯 #包公 #黑脸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