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让人不免好奇古人又是如何过端午的?故宫本月的端午特展,特别展出多种清宫文献与器物,揭密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起源,以及古人过节时满满的仪式感。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他因为受小人谗言,不被楚王重用,愤而跳汨罗江,楚人为了不让屈原尸身被鱼虾吃掉,在江中投入用竹叶包裹的米食,并且争相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从而衍生出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不过根据考证,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联繫起来的是南朝文人吴均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但此时屈原已去世近800年,推断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大陆陕西师范大学歷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指出,端午节在唐代以前叫「五月节」、「端五」、「重五」,唐玄宗以后「端午节」的名称才逐渐普及。古人过节时,有吃粽子、採药、喝菖蒲酒等习俗,就连皇室也不免俗。尤其端午前后,天气溼热、阳气旺盛,食物容易变质,也是疫病的高峰期,因此古人习惯「花式备药」,防患于未然。

于赓哲表示,古人认为端午节採集的草药效力最好,就连武则天也会在这天採药配制美容秘方,古籍记载「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顏方」,其主要材料就是益母草,武则天命人配制研磨成粉,再加入胭脂使用,以期永保青春。

至于清宫又是如何过端午?有鑑于夏季高温炎热,皇帝会赐予大臣们香囊、香珠、绣扇与清凉衣料,以及特制的避暑药「锭子药」,具有防暑辟邪、活血消肿、清热安神等作用。此次故宫「端阳时节」特展,便展出江苏巡抚何天培写给雍正的奏折「奏谢恩赐五色绒符香袋等物」,内容罗列雍正的端午大礼,包括4包「蟾酥锭」与4包「盐水锭」,让何天培感到「圣恩高厚,悚惕难安」。

另外端午节也有「避五毒」与「驱五毒」的习俗,「端阳时节」特别展出一款乾隆珍藏的「铜胎画珐琅花草五毒盒」,粉蓝色的盒身绘有蝎、蛇、蜈蚣、蟾蜍、蜘蛛等「五毒」图案,呼应习俗。

#端午节 #习俗 #屈原 #台北故宫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