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陵经常撞名,像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清高宗乾隆的陵墓都叫作「裕陵」,而明清两朝的帝陵撞名率更是高达50%,到底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大陆北京故宫导览员房博指出,并非因为古人偷懒、想不出新创意,而是因为古代替帝陵取名,大多会结合皇帝生前的功绩和美好寓意,很容易挑选相同的词汇。
房博表示,先秦时期为帝陵取名并没有设立规则,直到西汉才出现,当时都以帝陵的所在地来命名,除非地名的寓意太差,才有可能另取名字,比如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叫作「长陵」,就是因为所在地名为「长平坂」;而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则是得名于旁边有「霸水」流过。
不过从东汉以后,帝陵不再以地名当作取名来源,而是结合皇帝生前立下的功绩和一些美好的寓意,选出吉祥的词汇来为帝陵命名,同时也是一种对国家未来的寄托和向往,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顺治、北周高祖武皇帝宇文邕的帝陵都取名为「孝陵」,「孝」字除了孝顺父母以外,还有德加百姓、慈惠爱民的涵义,也能提醒后世君臣要实行孝义,以仁政来治理国家。
至于能力或功绩较为平庸的皇帝,帝陵取名多会选择比较平和的词汇,比如康、庆、惠、定、德、贞等;而亡国之君的帝陵,通常交由下一个王朝帮忙取名,大多选择禅、思等寓意较不好的字,比如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陵墓就被取名为「思陵」。
虽然帝陵的撞名率很高,但房博提到,在当时无论百姓的名字或地名都不能使用帝陵用过的字,在清朝雍正四年七月,雍正帝发现湖广省安陆府有一个县叫作「景陵县」,和康熙帝的陵墓撞名了,因此下令改为「天门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