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皇宫,旧称「紫禁城」,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有许多充满巧思的惊奇设计,包括古人建造故宫时,为了解决淹水问题,除了利用地势高低,还搭配精密的排水系统,使地面排水量大于降雨量,让现代人看了十分佩服。
根据《搜狐网》报导,每逢雨季,防汛是个大问题,而北京故宫建造时就设下严密的排水系统,特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皆坐落于玉石底座上,而玉石底座约高7公尺,且分为三层,每一层四周都设置了精美的龙头雕刻,共计1142个,而这些龙头正是排放雨水的沟渠出口。每当大雨一来,就会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这些水会顺势流入紫禁城太和门前东西流向的「内金水河」。
不仅如此,古人更在故宫外设有3条防线河渠,第一道是「明内城护城河、大明濠及太平湖」,第二道则是「西苑太液池及后海」,最后一道是「外金水河和故宫的筒子河」,也就是所谓的护城河,这些河渠平时用于提供城市供水,不过当遇到暴雨时,则有排水的作用,使故宫外围不会有大量雨水和山洪流进宫内。
除了精密的排水系统,古人还依据地势规划,将故宫内的水系设计成北高南低,此外,排水系统又以皇帝的正中御道为分水线,分水线东西两侧的地势逐渐降低,下雨时雨水就会沿地形往东西侧流入护城河。
而排水系统则分为排水沟的明渠及分布于地下的暗渠,当明渠积水遇到台阶或墙时,古人就会在底下开洞,也就是所谓的「沟眼」,使雨水从地面流入暗渠的洞口,而暗渠洞口设计成镂雕的明清铜币形状,又称为「钱眼」,这种利用地形、地势落差的建筑设计有利于自然排水,使积水能得以宣泄。
不过近年来,受到极端气候影响,号称「600年不积水」的北京故宫也传出积水灾情,引起网友议论。对此,工作人员透露,并不是现代的清淤技术不好,而是工作人员在暗沟内发现了只有现代社会才有的产物,例如宝特瓶、塑胶袋、毛巾,甚至是衣物,这些东西堵住了暗沟的排水,清理后已经恢復顺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