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会对知识分子和异族人士大兴「文字狱」,因此民间一直有传闻,清朝统治者为了规避前朝的国号,故意将「明」字写成了「眀」,以此讽刺前朝「有月而无日」,并举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眀孝陵」为例,对此,大陆歷史学者有不同解释。
根据《搜狐网》报导,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不过实际走访就会发现「明」竟写成了「眀」,民间甚至疯传是康熙故意暗讽大明王朝「有月无日」。不过学者指出,在一些清代的民间建筑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明」都被写成「眀」,因此可以排除与文字狱或是任何避讳有关。
其次,「眀」是「明」的异体字,在古代两者通用,曾出现在许多古建筑的匾额上,明末前塘人田艺蘅说「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从眀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无论是明或眀,意思相通,最早是从「朙」字演化而来,根据《说文解字》记载,「朙,照也。从月从囧。」
还有一说是跟风水有关,古人认为「明」字属阳,但陵墓属阴,为了符合五行阴阳的法则,才会在明字加上一横,变成「眀」,这样阴阳就不会违背衝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