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山东的陵阳河遗址曾遭受暴雨,意外冲出3枚刻有神秘符号的「大炮弹」,古文字专家研究后惊喜不已,认为是古人描绘5000年前春分、秋分,自遗址东望,太阳从山峰间冉冉升起的画面,而这些符号具备了汉字的音、形、义因素,是比甲骨文还要早1500年的图像文字,而3枚「大炮弹」则是祭祀用的礼器。

综合陆媒报导,1960年夏天,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遭受暴雨,引发山洪,未料竟从陵阳河边冲出3枚「大炮弹」,村民们发现后,立刻联络莒县文化馆,馆长苏兆庆将「大炮弹」冲刷乾净,惊奇地发现每一枚炮弹的身上都刻有不同的神秘符号,于是直觉认为它们可能不是炮弹,而是其他文物,并在几年后带给其他专家研究。

古文字专家认为,其中一枚「炮弹」上的图形为日、云、山的形状,是5000多年前的陵阳河遗址先民描绘太阳从山峰间升起的景象,大陆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将这个符号解释为「旦」字;苏兆庆事后重回陵阳河遗址观察,发现每逢春分和秋分,远方的太阳正好会处在山峰之间,与「炮弹」上刻划的景象相同。

后续经考古界专家们一致认同,炮弹上的符号是早期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约前3500年至前2500年)的文字,属于图像文字,具备汉字音、形、义的因素,比甲骨文还要早1500年。而这个被当作「炮弹」将近20年的文物,也被正式命名为「大口尊」,且加上当初被暴雨冲出的3个,在陵阳河遗址共发现近20个类似的大口尊。

大口尊是一种大型陶器,每一个器物身上都刻有不同的符号,种类多达30个,包含日、月、山、树、钺( ㄩㄝˋ )、锛(ㄅㄣ)、王冠等;而这些大口尊出土时,大多竖立于墓主人的脚端,刻划符号的那面朝着墓主人,部分符号还有涂过朱砂的痕迹,说明大口尊是作为重要的祭祀礼器使用。

#大口尊 #炮弹 #陵阳河遗址 #大陆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