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推出严刑峻法,吓阻犯罪的人们,而在清朝最常见的处罚之一,就是「流放边疆」,让犯人难以再回到家乡,大陆黑龙江大学歷史学教授周喜峰指出,位于大陆东北的「寧古塔」是清朝的流放重地,主要是因为这里汉人稀少、气候还冷,还有不少凶猛野兽,生活条件十分刻苦艰难。
周喜峰指出,隋文帝在位时颁布了《开皇律》,确立了古代的五刑制度,分别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和笞(ㄔ)刑,最严重的是死刑,接着为流刑,意思就是流放,通常罪刑较重但免死的罪犯会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清朝建立以后,延续了古代的流放制度,也会将罪犯流放到边疆地区。而被判处流刑的主要有4种人,第一是进行反清斗争的人,他们行动失败被捕后,最主要的罪犯被处以死刑,其他的则免死流放;第二种是在官场上犯了错的人;第三种则为清初文字狱的罪犯;最后是重大刑案的犯罪者。
至于流放地点的距离,主要和犯下的罪行严重程度有关,犯越重的罪,流放的地点就越远,且大多是人迹罕至、生活条件刻苦的边疆区域,所以东北地区便成为清朝流放罪犯的重点区域,比如前期的盛京与后来的寧古塔。
寧古塔的位置位于现今黑龙江省寧安县,由于当时东北地区,尤其是寧古塔的汉人稀少,大多是少数民族,加上这里是极其偏远的苦寒之地,天气非常寒冷,还有生活着不少凶恶的猛兽,所以才会成为清朝的「流放重地」,不少名人都曾被流放到寧古塔,例如国姓爷郑成功的爸爸郑芝龙、叔叔郑芝豹,以及明末清初的诗人吴兆骞。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