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如果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通常会称作「感冒」,但「感冒」一词并非自古就有的词语,在古代的中医典籍中都找不到它的存在。事实上,「感冒」源于官场,最初是官员们为了「翘班」而诞生的请假藉口。
根据《中新网》报导,宋朝的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合称「三馆」,与秘阁、龙图阁合称「馆阁」,主要负责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根据北宋科学家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记载,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有一名官员值夜班,防止图书被盗,如果因故无法值夜班,就必须在请假簿写上原因「腹肚不安,免宿」,不过官员请假不一定是真的肚子不舒服,而只是一种相沿成习的藉口,因此官员们又将请假簿俗称为「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任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工作,但他喜欢别出心裁,于是得意地在着作《耆旧续闻》中记载,「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请假时不说肚子不舒服,而是发明了新词「感风」。
不过「感风」一词其实也是有来歷的,和陈鹄同时期有一门中医学派「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3种,其中外因包含「六淫」,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陈鹄于是将外因之首的「风」抓出,并在前面加上「感」字,「感风」一词也由此风靡官场。
到了明清时期,「感风」逐渐演变为「感冒」,其中「冒」为透出之意,也就是即使感染了风寒也坚持带病上班,而「感冒」也成为官员们请假推托的藉口,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便记载,「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且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生病时的口头用语。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