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为了壮大国家实行「商鞅变法」,订下许多严刑峻法,而大陆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秦代竹简,其中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章显示,在秦国当官能力并非第一考量,一个人的品性才是至关重要。

大陆央视纪录片《寻古中国》介绍,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依靠先进的制度快速崛起,而数量庞大的基层官吏,成为秦国治理与统一的基石。大陆考古团队在睡虎地秦墓出土了「睡虎地秦简」,其中一篇《为吏之道》讲述了秦国官方对官吏的品行的更高标准与要求。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指出,《为吏之道》读起来富有节奏,通常是4个字一组,念起来朗朗上口,目的就是为了让人读完后留下印象,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秦国推行郡县制度,主要靠中央直接委派官吏,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因此也对官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吏之道》内容基本上都是针对基层官吏,且当时官吏的能力并非唯一标准,德行反而至关重要,因此秦国有大量约束官吏的制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振裕说,《为吏之道》提到「吏有五善,吏有五失。」清楚说明官吏应该做哪些善事,不能做哪些坏事,必须一心一意为国家效力,且为官要清正廉洁、喜做善事。

#秦国 #为吏之道 #竹简 #睡虎地秦墓 #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