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驾崩后竟不能马上下葬,大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指出,皇帝过世后的丧仪繁复,必须等到谥号、庙号确定,且陵墓修建完成,钦天监挑选好日子后,才能入土为安,时间通常长达数个月。

毛立平指出,清朝皇帝去世后,秉持着国家不能一日无主的原则,继承人很快就会登基,为了将两者区分,刚即位的皇帝会被称作「嗣皇帝」,去世的皇帝则称作「大行皇帝」,直到谥号、庙号都确定后,才会以此称呼他们,比如顺治帝称「世祖章皇帝」、康熙帝称「圣祖仁皇帝」,乾隆则是「高宗纯皇帝」。

除此之外,皇帝的丧仪程序很繁复,通常去世当天就必须小殓,也就是替死者穿戴,之后还会进行大殓,意即将皇帝的遗体放入棺材,大殓之后皇帝的棺椁会先在乾清宫放置一段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7天,并在这段期间内举办各种祭典仪式,接着再进行「暂安」,指的是棺材还不能下葬,要先移至殡宫暂放一段时间,每个皇帝暂安的地点不同,暂安期间若遇到节日也都要进行祭典。

毛立平解释,暂安的时间长短与陵墓的修建进度有关,陵墓准备好后,钦天监就会选好日子下葬,过程也必须祭祀天地等,并让过世的皇帝入土为安。至于皇帝的遗体该如何保存,毛立平表示史料上并未明确记载,但皇帝过世到正式下葬这段时间通常会花上好几个月,因此她认为棺椁的密封度和香料的运用起到很大作用。

#皇帝 #驾崩 #下葬 #谥号 #毛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