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制不断演变,核心趋势始终是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并在皇权与相权之间不断倾斜,最终形成皇权独尊的格局。特别的是,明清时期有一个特殊公职,虽然官阶不高,但直属上司是皇帝,就连高官也要忌惮三分。

根据《搜狐网》报导,明太祖朱元璋杀胡惟庸后,废除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其子朱棣更是彻底取消丞相职位,改设内阁协助处理政务,但是后期皇帝不理朝政,内阁大臣掌握的权力太大,对皇室造成了威胁。后来清朝执政者汲取明朝教训,未设丞相或内阁,雍正皇帝更创立军机处,成为中央集权的巅峰象徵。

明代官场腐败猖獗,地方官常仗势牟利,以为远离京师便能为所欲为,为了遏止歪风,朝廷特别设了「巡按御史」一职,负责巡视地方、纠察违法官员。该职最早出现于隋朝,为中央深入地方管理的重要手段,因为直属上司是皇帝,若有人胆敢随意招惹他,无疑是不给皇帝面子,因此就连高官也要忌惮三分。

巡按御史又称八府巡按,作用类似于钦差大人,代表皇帝出巡,通常由京官或监察御史担任,拥有弹劾与审讯权,目的是惩罚地方上的贪官污吏,或是欺压百姓、为富不仁的大地主,这样一来,远在京城的皇帝就可以压制地方恶势力。虽然巡按御史官位不高,却能处置地方官员,因此不少地方官为了掩盖弊政,会在巡按御史到来时大肆粉饰,甚至贿赂求情;就连朝中一些大臣也非常忌惮,见此官如见天子。不过如果案件涉及朝廷高层,则须奏报由中央裁决。

除此之外,巡按御史还可向皇帝举荐人才,成为地方权贵与百姓争相巴结的对象,渴望为自己或是后代谋取仕途前程。不过,为防止巡按御史的权力过大,皇帝也设下规范,一旦巡按御史犯法,所受处罚是一般官员的三倍,以此严格约束。同时,明朝也新增了巡抚一职,针对巡按御史进行分权监督。

#巡按御史 #皇帝 #中央集权 #职位 #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