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代共计4位皇帝皆曾出兵高句丽,直到其灭亡,尤以隋炀帝三次征伐最受后人议论,普遍认为此举劳民伤财、无谓战争,更导致国力衰败。然而,这些皇帝在才略上皆为一时之选,为何却如此执着于这个边陲小国,非剷除不可?事实上背后原因很现实。

根据《搜狐网》报导,高句丽建于西元前37年,迅速建立中央集权,并积极扩张,其势力在西元404年前后达到巅峰,军力高达60万,而唐太宗李世民一句「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点出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首先,高句丽地处东北,位置可攻可守,曾乘中原内乱,占领汉四郡,不断蚕食辽东,甚至联合扶余、突厥等势力牵制中原。隋朝统一北方后,高句丽竟联手南陈与突厥共同抗隋,成为边防的一大威胁。

其次,高句丽的野心也令人不安,多次违背朝贡承诺,甚至屡屡挑衅,一有机会便展开反击;实力弱时就用「结盟」或「臣服」来保全自己。歷史证明,高句丽擅长权宜之计,表面称臣,实则蓄势待发,任何有远见的皇帝都不会任由高句丽持续坐大。

再者,高句丽战力强悍,隋文帝时虽曾反击成功,但后来隋军连年出征皆以失败告终。隋炀帝三次亲征,耗费巨大,却屡遭挫败。最后一次征战,甚至被高句丽王「诈降」,杨广相信他的骗局,班师回朝,结果隋朝覆灭,高句丽还在。

唐太宗吸取隋朝教训,并藉新罗控诉高句丽阻断通路为由,发动战争。贞观18年(西元644年),李世民亲征,虽因气候撤军,但已重创敌军。此后唐军多次击破高句丽援军,令其军心动摇。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持续对高句丽施压,西元668年,唐军与新罗联手,终于攻破高句丽,王室被俘,10万百姓迁入中原,部分留在辽东,高句丽彻底从歷史中消失。200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王氏高丽」,但此「高丽」并非「高句丽」。

#高句丽 #隋朝 #隋唐 #李世民 #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