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曾是横行北方的强悍游牧民族,长期威胁中原王朝。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势彻底翻转,匈奴不但败多胜少,最终甚至远遁漠北。关键原因之一,正是汉武帝深谙「天时」之妙,专挑春天出兵。司马光在《资治通鑑》中指出,春天的匈奴正是最虚弱之际,汉军此时出击,能一举击溃其战力与生产根基,最终让匈奴从强盛走向衰败。
根据《搜狐网》报导,匈奴曾经是北方最强悍的游牧民族,建立起庞大的草原帝国,对中原王朝构成严重威胁。从汉朝初年开始,双方衝突不断,尤其在刘邦亲征失利、被围白登后,汉朝一度只能忍辱与匈奴和亲,换取数十年休养生息的时间。直到汉武帝刘彻登基,情势才彻底改变。
歷经「文景之治」的积蓄,汉朝国力大幅提升,兵马充足、府库丰盈,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特别是在马邑之围之后,双方正式决裂,战争全面爆发。匈奴虽然强大,但具游牧特性,流动性高,不易捉摸。若汉军无法与其主力决战,便可能徒劳而返。幸好,汉武帝拥有两位战神级将领卫青与霍去病,他们屡屡突破草原险阻,准确寻敌、直捣匈奴要害。
然而,除了人和与地利,汉武帝还找到了「天时」,之所以选在春天进攻,与匈奴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每逢冬末春初,草原尚未回暖,水草匮乏、牲畜瘦弱,正是匈奴最困苦的时候。
春天同时也是牛羊繁殖与妇女生产的季节,一旦爆发战争,不但会影响牲畜繁殖与军马调度,还会波及族群未来的延续。司马光在《资治通鑑》中就指出,春季是匈奴最不愿开战的时候,却偏偏被汉武帝紧咬不放。
这一战略安排,对匈奴造成极大打击。数场着名的春季战役中,汉军攻势猛烈,匈奴兵力损失惨重,连生产与后代繁衍也受重创。面对持续压力,匈奴终于被迫北撤至漠北。儘管汉朝在连年战争后也元气大伤,需暂时休整,但从此之后,匈奴再无力与汉朝正面抗衡。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