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才智与忠诚的象徵,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怀抱「兴復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数次亲征北伐,却始终未能达成使命。许多人将他的失败归因于首次出征时误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但真正的症结,其实远不止于此。魏国大将司马懿曾道出一句话,精准点破其中关键:「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揭示了诸葛亮事必躬亲、无人可托的致命弱点。
根据《搜狐网》报导,西元228年诸葛亮展开第一次北伐,亲率大军攻打祁山,初期战果颇佳。他任命马谡守备关键地点街亭,却因马谡违背军令、选错地形驻扎,导致魏军得以断其水源、前后夹击,最终蜀军溃败,街亭失守,整体战局迅速崩盘。诸葛亮虽当机立断斩杀马谡以正军纪,但这场败仗不仅重创士气,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受争议的决策之一。
然而,这场失利并未让诸葛亮就此退缩。他持续发动数次北伐,而最大的对手,也从各路魏将转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到了第四次北伐期间,司马懿避战不出,坚守阵地、以静制动,採取消耗战术对抗诸葛亮。
某日,诸葛亮派使者前来邀战,司马懿却对军情只字未提,反倒详细询问对方的饮食作息。得知诸葛亮每日只食少量粗粮,还亲力亲为处理军中大小琐事后,司马懿冷笑道:「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这一句话乍听无害,却道出了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的最大的隐忧,从粮草调度、军务部署,到赏罚细节都一手包办,长年累月下来,耗尽体力与精神。诸葛亮虽展现过人的责任感与纪律,却也让自己无法持久作战,更难培养能独当一面的接班人。
反观刘邦之所以能成汉高祖,正是因为他深谙用人之道。他不如韩信精于兵法,却愿意将兵权交付;不如萧何擅长理政,却能完全信任。若诸葛亮也能适度放手、善用人才,或许能保留精力以应战事,并建立稳健的蜀汉政军体系。但他对完美的执念与对权力的高度掌控,使得蜀汉长期依赖其一人,无法培养出足够的中坚力量,最终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尷尬局面。
因此,拖垮诸葛亮的从来不是马谡,而是他对一切事务都无法放手的性格。司马懿早已洞悉其短,选择坚守待变,不战而胜,最终成功拖垮了这位千古谋圣。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