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年,清朝紫禁城内波澜暗涌,皇帝康熙陷入废太子风波,朝中党争白热化。当皇权继承问题成为宫廷难题,寒门文人方苞一句话彻底启发皇帝,这位「布衣宰相」三度入宫却从不恋权势,意外改写了清朝皇位的选择标准。
根据《搜狐网》报导,1708年秋,北京风起云涌,紫禁城内的宫斗气氛如箭在弦,康熙帝与太子胤礽父子关系紧绷,甚至怀疑太子图谋不轨。一怒之下,康熙罢黜太子,掀起皇子间激烈的继位争夺战,这场如同选秀般的角力,让整个朝堂陷入动盪。
太子被废后,皇位继承人迟迟未定,长子、八子、九子相继被圈禁,朝中形势愈发诡谲。此时,德妃所生的十四阿哥胤禵与四阿哥胤禛逐渐浮上台面,两人表面安分守己,实则各自结党,暗流汹涌。
▌布衣入宫,成为皇帝智囊
宫中风声鹤唳,大臣噤若寒蝉,谁也不敢贸然表态,就在康熙进退两难时,一位无官无职、曾因文字狱获罪入狱的文人方苞,竟成为他唯一愿倾诉的对象。这位来自安徽的寒门秀才,原本为戴名世作序遭牵连,差点被处死,后因李光地保奏而得以赦免,在狱中仍笔耕不辍。
康熙破格启用方苞,让他进入南书房担任近臣。方苞提出「皇储之选,不仅要看皇子,还要观皇孙。」这句话,让康熙开始重新审视接班问题的深层意义,也影响了清朝后续几代皇帝对于继承的考量标准。
▌远离权斗,明哲保身
然而,方苞虽获赏识,却始终未真正进入权力核心。雍正、乾隆皆欲拔擢他为宰辅,皆遭婉拒。外界传闻他腿脚不便,其实更多是选择远离权斗,明哲自保。他深知朝堂险恶,虽贵为帝师,却始终以编书着述为志,不问政事。
雍正即位后,大清政局剧变,党争持续,许多旧臣遭清洗,方苞则保持低调,未曾被卷入。康熙一生最终未再立新太子,而是默默栽培四阿哥胤禛。雍正继位后展现强势风格,成为清朝歷史中极具争议的改革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