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始终是中原王朝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汉朝鼎盛时期,少年将军霍去病以「封狼居胥」之举震慑匈奴,使后世对草原民族留下了野蛮、残暴的刻板印象,其中最受中原士大夫诟病的,便是匈奴的「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婚姻制度,被视为悖逆人伦的恶俗。然而若从草原民族的生存环境来审视,这种习俗并非荒谬,而是一种务实的生存策略,不仅能保障寡妇的庇护与生活,也能防止财产外流,并确保子嗣的抚养与延续。
根据《搜狐网》报导,这种特殊的婚姻制度被称为「收继婚制」,若一家之主过世,长子可以娶庶母为妻;若兄弟亡故,仍在世的男性可娶亡者的妻子。从中原人的角度来看,这无异于乱伦,与儒家伦理背道而驰,因此遭到强烈排斥,但对草原民族而言,这却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保护寡妇
草原环境严酷,战事频仍,男性寿命普遍不长,女性若远嫁他族,一旦丧夫,往往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收继婚让她们能继续留在夫家,获得庇护与资源,避免流离失所。这不仅是一种婚姻制度,更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
防止财产外流
游牧民族的财富主要体现在牛羊等牲畜,而非土地,若寡妇改嫁他族,极可能将牲畜一併带走,造成家族财产流失。透过收继婚,亡者的配偶由家族内部成员承接,不仅能避免财富外流,也维繫了家族和部落的经济命脉。
维繫血脉与子嗣
草原民族推崇「多子多福」,因人口数量直接影响部落的战斗力与生存能力。当父亲战死后,收继婚确保了孩子能在原家庭成长,不致成为孤儿,这既维护了血脉的延续,也巩固了部落的整体力量。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