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为了参加科举,往往需要携带大量盘缠,从家乡长途跋涉到京城赶考,但即便行囊满载金银,他们仍能安全抵达,原因就在于腰间的「文牒」,意即官方核发的身份证明,象徵朝廷权威,对土匪而言,抢劫考生等同违抗国法,后果极为严重。这套制度不仅保护了考生,也维持了科举制度的正常运行,显示出古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高度重视。
根据《搜狐网》报导,古代科举是穷人翻身、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考生进京赶考,不仅需支付交通、食宿费用,还要携带盘缠备用,费用相当可观。以明清时期为例,从江南到北京需水陆兼程,往返费用对普通家庭而言,可能是数年的生活支出。
然而,这些携带大量盘缠的考生,沿途却很少遭遇抢劫,原因在于文牒制度。文牒是官方专为科举考生核发的通行证,由县衙、府衙层层审核并盖印,记载考生姓名、籍贯与考试资格;此外,文牒材质讲究,印章鲜明,象徵朝廷权威,即便土匪不识字,也知道触犯者将面临严重惩罚。
歷史文献记载,妨害科举或抢劫考生的行为,会受到朝廷严惩,不仅肇事者本人可能遭受刑罚,家属也可能牵连其中,此一制度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使考生在旅途中相对安全。此外,部分地方还设有驿站优待考生,提供住宿、食物与交通运输。
文牒还保障考生在地方官府与民眾面前的身份认同。地方官员对考生礼遇有加,考生若日后中举,可能成为地方官吏或朝廷官员,这种潜在利益也促使沿途百姓主动提供协助。
整体而言,古代科举的文牒制度是一套高效的身份认证与保护机制,不仅防止考生遭遇土匪抢劫,也保障科举制度顺利运行,维护国家对人才的选拔。对当时社会而言,这张小小的腰牌,比金银更具威力,成为书生安全抵京的关键。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