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在中国歷史上存在逾千年,在歷史舞台扮演复杂多面的角色。1923年,紫禁城内的建福宫燃起大火,让这座存放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宫殿,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化为灰烬,而起火原因正与太监的窃盗与纵火有关。震怒的末代皇帝溥仪因此下令逐出太监,延续数千年的太监制度就这样走入歷史。
根据《搜狐网》报导,太监制度存在超过千年,其角色不只限于侍奉,有些甚至会参与朝政事务。许多人因迫于生计压力而入宫,虽然得忍受身体上的残缺,但至少能有个温饱,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默默无闻,但也有人能抓住机遇,在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例如晚清赫赫有名的李莲英,从小太监一步步往上爬,成为慈禧太后身边最为得宠的人。
延续超过千年的太监制度,因一场大火而终结。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儘管清朝已灭亡,但仍居住在紫禁城,并保留了原有的太监与内廷人员,1923年存放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建福宫突然起火,很快就付之一炬。经过调查,最可能的原因是太监在偷宫中宝物后,为毁灭证据而蓄意纵火。
溥仪在回忆录中曾提到,经常在地安门一带的古董店,发现太监和内务府官员贩卖宫中的珍宝,但由于宫内物品登记制度混乱,追查起来相当困难。在亲信建议下,溥仪决定彻底清点宫中财物,但清点工作才刚启动,建福宫就着火了,明显是做贼心虚的太监们为销毁罪证所做。这样的案例也不是第一次,北海公园的万佛楼也发生过类似火灾,同样是太监为掩盖窃盗行为而纵火。
建福宫的纵火事件让溥仪相当生气,几天后便颁布一道圣旨,除了侍奉太妃的20名太监,其余全部逐出宫门。一般来说,太监自入宫起,就得侍奉到底,直到年老不能工作时,才能离开皇宫。溥仪的这项命令,让延续数千年的太监制度,画上了句点。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