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课纲审查会议将高中歷史的「中国史」併入「东亚史」,引发外界质疑政治意识作祟,陆学者则痛批这是文化台独「大跃进」。图为高中生上课情形。(本报资料照片)
教育部课纲审查会议将高中歷史的「中国史」併入「东亚史」,引发外界质疑政治意识作祟,陆学者则痛批这是文化台独「大跃进」。图为高中生上课情形。(本报资料照片)

12年国教社会课纲今起审查,学者表示,12年国教歷史课纲「空空的,先秦夏商周、包括汉代都没有」,用主题式而不是编年史,根本是拿来教硕博士,不适合高中生,建议新任教育部长不要草率公布。另外东亚史学者表示,新课纲把中国史用东亚史来代替是「名不正言不顺」。

先秦夏商周汉 统统没有

高中歷史课纲用东亚史取代中国史,引发学界议论。文化大学歷史系教授王仲孚表示,东亚史是硕博士生的课程,根本不适合高中生的程度,略掉中国史而直接跳到东亚史,也不是歷史教育的发展过程,「我想请教歷史科的召集人,你们自己介绍,有哪一本书可以作为高中学生学东亚史的学习基础?」

王仲孚说,新的歷史课纲非常奇怪,上古讲得很空泛,先秦夏商周,包括汉代都「空空的」,尤其是先秦学术思想,像是商朝的敬天、周朝的封建与宗法,儒道墨法、阴阳家、孔子等都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部分,连日韩教科书都有,台湾现在还每年遥祭黄陵,民间神农寺的庙还一百多座,但教科书全部没有,「哪有这种课纲?」

另一方面,明清移民一下子就讲两章,但明清移民有那么重要吗?他建议新的部长要重新审查课纲,不能草率公布。

借东亚史名称 稀释中国

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教授张崑将也表示,新课纲借用东亚史名称,却完全没有东亚史内容,让钻研东亚史的他觉得非常奇怪。

像是新课纲首个主题就是「要在东亚歷史脉络讨论中国史」,但是新疆、蒙古、印度等不属于汉字文化圈,汉代通西域、中原文物文化中西互动、茶叶瓷器输出西方等也无关东亚,而是中亚或西亚;另外像新课纲有一段「从汉晋到宋元谈人群移动的特色与差异」,是中国脉络底下的移民,仍然不涉及东亚。

换言之,12年国教的高中歷史课纲只是借用「东亚史」这个名词,把东亚史当作「稀释、解构中国史的工具」。

教学本末倒置 扭曲学习

国民党立委柯志恩则指出,台湾的歷史、文化与大陆密切相连、无法切割,是台湾文化极为重要的核心,若刻意想把「中国史」模糊化、解构化,恐让新课纲的歷史教学更零碎片断与倒置。

柯志恩脸书PO文指出,课纲如何编写见仁见智,遗憾的是文史课纲在台湾向来不是教育专业的讨论,而是政治角力的场域。

她质疑,负责审议的课审委员们,是否了解实际教学现场?不愿用清楚的轮廓面对「中国歷史」,就能让台湾更增竞争优势吗?扭曲的还是学生对歷史的认知与学习。

#新课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