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一波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大陆台商的衝击绝对是空前的,加上两岸及国际的隔离措施,永不认输的台商第一次感到「力有未逮」的痛苦。不过,久经考验的台商们还是发挥死里求生的本事,各出新招,或是出口转内销,或是把全部或部分产能转移到邻近大陆的东协,或是就地转型发展远距上班的新模式,让公司业务继续下去。
多位已经到大陆超过20年的台商老板反映,这次疫情的衝击是20多年来首见。而总体统计数字也反映了台商的真实感受,去年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40.3,是自2004年4月有纪录以来最低,甚至低于2008年11月全球金融海啸爆发时的40.9。
无畏变动 就有机会
不过,对于一些身经百战的台商来说,变动就是机会;特别是目前还在运作中的台商,他们已经撑过1998亚洲金融危机、2008全球金融海啸、2018中美贸战,如果已经打开大陆内销市场,那就拚现金、抢单,甚至可趁机抢到其他倒闭企业释出的订单。
特别是大陆政府力挺开工的民生产业,去年在疫情下反而逆势爆发,聚焦大陆市场的旺旺、康师傅、统一中国,不管营收还是税后净利,去年全都逆势成长。
大厂投资 逆势加码
综合几个国内外调查,台商未来在大陆的投资趋势应该是:中小企业会暂缓增加投资,但大厂却会逆势加码;即使到东协设厂也只是分散产能,并不会关闭大陆产线。
经济部投审会去年12月21日公布的统计却显示,11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达新台币269亿元,年增71%,是连续第6个月成长。另据上海美国商会调查显示,七成美企不会将生产线撤出大陆。对于向海外转移部分产能的大陆台商来说,最接近大陆的东协是首选,据工总统计,有24.6%的大陆台商转移大陆产能以台湾及东协为主。
仔细考察 慎选投资
投资东协也不能一窝蜂,跟着别人走。就像跑遍东协考察投资环境的连展投资控股总经理陈鸿仪之前说的,东协各国的发展程度差距很大,台商要根据自己的产业特性选择投资地。陈鸿仪根据近2年多次考察河内的体验指出,就供应链完整性而言,河内有点像昆山,但旺季一到,各个工厂就开始抢人、互挖,员工跳来跳去,结果当地工资平均每年涨10%,预估5年后工资水平就会追平大陆,而且还会缺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