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之前供应链已经面临中美贸易战争的影响而亟思调整,疫情更让供应链的改变和加强迫在眉睫。以前的材料供应着重在JIT(Just in Time),现在则是要JIT和JIC(Just in Case),狡兔要三窟,不能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同一个供应商),所以需要更细致和复杂的供应链处理。

此波疫情大流行就像一面照妖镜,揭露了许多公司漫长而复杂的供应链中的漏洞。当一个工厂或甚至一个国家一片漆黑时(因疫情停工),其他下游工厂可能也因为缺少关键零组件而停产。大家都吓到了,公司经营者发誓供应链再也不能如此脆弱,所以大家都开始供应链的调整和平衡计画,估计到2025年,全球商品出口的四分之一(或4.5兆美元)可能会发生产地的变化。

一旦企业开始研究供应链的运作方式,他们就会意识到三件事。首先,供应链的中断并不罕见,任何工厂都可以预期约每四年停工个一个月(因意外、岁修或罢工等),因此材料来源的中断的衝击是可以预见的,必需像公司的其他任何意外事件一样加以预先管理。

其次,先进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制造成本差异正在缩小。在制造业中,採用工业4.0科技(意味着用大数据分析、人机协作、人工智慧、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3D列印等等)的公司可以抵消中美之间劳动力成本差异的一半,当考虑到环境和社会成本时,差距会进一步缩小。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国防部等机构逐渐将其必需品供应商网路多样化的原因之一,尤其在医疗保健制造和微电子等重要领域。

第三,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他们的整个供应链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在这些供应链中下层和下下层可能扮演着很小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也是大多数供应链中断的源头。但有三分之二的公司表示,他们无法与非直接供应商来确认其供应连续性的安排,不过随着人工智慧和数据分析的发展,公司应该要开始认识、审核、串接和监控整个供应价值链,以随时掌握整个供应链的状况。

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将全部或大部分将产品运回本国生产,在他国生产可以利用当地的人力和专业,也更接近可能的市场,后续的销售和维护也更为方便。但疫情让大多数公司觉醒,关于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弹性的问题非常重要,未来跨国公司对于此类决策(哪边买原料、哪边生产等)将更为谨慎。

#大家都 #跨国 #中断 #工厂 #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