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马友友长年关注世界上不同族群的歌舞内涵,去年底他来台演出,原定要与编舞家布拉瑞扬、金曲奖歌手阿爆进行交流,但因疫情的限制而取消,改以视讯对话。这段特别的过程,包括马友友拉琴,阿爆和布拉瑞扬唱歌,布拉瑞扬舞团的舞者跳舞,以及艺术家磊勒丹画画,虽然隔着萤幕遥遥相对,过程却充满火花。
布拉瑞扬是排湾族人,曾为世界顶尖的玛莎葛兰姆舞团编舞,近年返回故乡台东创作,作为排湾族人,他的作品不只有排湾族歌舞文化,同时关注其他族群,如《路吶》就带舞者到南投罗娜部落,学习布农族人的生活文化,进而转换成创作素材。
马友友对布拉瑞扬的创作十分好奇,布拉瑞扬则与他分享他从原住民从传统乐舞出发的多元创作。中国时报特别记录下这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为年度专题「两个人的文化沙龙」揭开序幕。
回台发展 跳给爸妈看
马:我很好奇,你的舞蹈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回到台东成立舞团?
布:2010年,我在纽约林肯中心,与玛莎葛兰姆舞团的舞者手拉手谢幕时,台下有好多观眾,但我心里想着:「都站上世界舞台了,爸妈却看不见。」这个念头促使我想要回家跳舞。在这家乡跳舞,爸妈看得到,还有很多部落的小朋友可以看到。
我读北艺大舞蹈系毕业,过去曾是云门舞集舞者,接触很多西方和现代的创作,我发现自己在创作上有一个困难点,就是掌声越多时,越感觉离自己的文化越远,越想要回家,想要从传统乐舞出发,寻找新的可能。这几年回家,陆续做了不少作品,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马:你能回家跳舞,真是太好了,这点子很棒。我对原住民文化也很有兴趣,希望未来有机会可以去拜访你们,到处看看。以原住民文化创作,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相约嗑锅 惺惺相惜
布:我发现当我理解得越多,就更尊重文化的内涵,却也因此有更多限制,无法任意挪用。像是不同的部落,会延伸出不同祭仪和文化,但有一些祭典的歌曲,并不适合用于创作,生活歌谣则较没有限制。
马:我们这次在影片里使用的传统歌谣,会不会违背传统本质?
布:这个我有请教过朋友,是可以使用的。有时藉由使用不同族群的音乐,互相分享,尊重传统动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大的系统。
马:希望下次有机会去找你们一起吃麻辣锅,不要只是开视讯。
布:一言为定。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