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10年向先祖暨忠烈殉职人员致祭」今日在国民革命忠烈祠举行,蔡英文总统将亲临主祭,副总统赖清德及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5院院长陪祭。国防部统计,忠烈祠里供奉的烈士40万余人,平均寿命不到30岁。
今年春祭,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入祀除了被俘不降、殉职的王靖国中将,还有「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一师讨逆阵亡将士、青岛保安总队阵亡将士」入祀,有近1200烈士进忠烈祠,人数之多是近年罕见。陆军已復编109旅与117旅,这两个联兵旅的前身,就是第11师与青岛保安总队。
忠烈祠里供奉的烈士平均寿命不到30岁,已成家烈士的妻子都很年轻,遗孤均幼,甚至是遗腹子。这些年,后指部推动「把烈士找回来,把遗族找回来,精神找回来、价值找回来、歷史找回来」,原因无它,如果忠烈祠没有烈士、没有遗族,就难以传承保家卫国、捍卫疆土的感人故事。
忠烈祠从1969年建祠启用,原隶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后歷经组织变革,现隶属后备指挥部留守业务处负责,现任处长王惠民找出烈士许多感人故事。邱国正担任后指部指挥官,曾拨千余万经费,指示王惠民挑最难的工作先做起。
王惠民介绍抗日名将张灵甫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在就义之前写下遗书,「10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
王惠民说,不到100字的遗书,把该讲的都写了。战报写完了、家书写完了,儿女情长写完了,希望17岁嫁给他、20岁就要守寡的妻子能把儿子养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