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最新的「亚洲中小企业监控报告」(Asia SME Monitor 2020),4个以中小企业为经济支柱的东南亚国家-印尼、菲律宾、泰国、寮国,受访企业从银行贷得营运所需资金的比率普遍偏低,印尼竟低到只有1%,菲、泰、寮也不过分别为4.8%、7.5%、7.6%。调查结果反映了一个现况,遭遇新冠肺炎这场史无前例的巨灾,东南亚中小企业想要从正规金融体系寻求资金奥援,似乎没有想像中乐观。

由于消费大眾的恐慌心理蔓延,加上一连串群聚禁令,严重打击中小企业营收,依赖与顾客面对面接触的小微型服务业者受创尤深。中小企业本就有现金部位低、杠杆程度高、财务体质脆弱之特质,当经济危机袭来,常囿于缺乏充裕资源因应经营环境的急遽转变,陷入金流短缺之窘境。且筹资管道有限,多以银行为主,但银行本身亦须衡量授信风险,若无国家力量介入,银行通常还是以服务大企业为优先,中小企也只能自求多福。事实上依据ADB调查,三至四成的受访企业,疫情期间是透过亲戚朋友周转度过钱关,至于原被寄予厚望的数位金融渠道,也未发挥功用,实际被使用的比率仅有2%左右。

中小企业偏偏又为各国创造大量就业,像是印尼高达99.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吸纳了97%的就业人口,其他国家也都不遑多让。避免因疫情酿成失业潮,进而引发社会问题,是以东南亚各国纾困振兴措施,无不重兵部署于中小企业,当中又以解决财务燃眉之急为重中之重。例如印尼延长中小企业的还款期限、放宽债务重组要求,或是泰国提供中小企业超过100亿泰铢的优惠利率贷款等,皆期望能儘量降低疫情给中小企业所造成的财务衝击。

儘管政府挹注大量财政资源,有助于纾解短期资金压力,但大撒币却也可能为金融市场种下后遗症,ADB日前发表的另一份研究报告就直指这背后所隐藏的「资源错置」(misuse) 问题。简单来说,在官方信保、利率费用减免等一箩筐利多专案的掩盖下,原本体质欠佳而被银行列为拒绝往来户的企业,反倒因此得以苟延残喘。但这些企业能否支撑到疫情终结?恐怕得打上问号,一旦违约仍是由银行善后,致使资产品质恶化,动摇金融市场稳定。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中小企业逾放比率向来偏高,如菲律宾就高达5.8%,泰国、印尼也分别有4.7%、3.6%,再再显示当地银行风险辨识及处理问题资产的能力仍嫌不足,此番疫情摧残过后,恐让积萎已久的坏帐沉痾雪上加霜。对此,ADB已警告在纾困振兴之同时,必须搭配适当的「防护措施」(safeguards against misuse),譬如设立适用门槛并严格恪守,或限制接受补助期间不得发放股利,防范因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引爆大量呆帐无法回收。

所幸台湾相较于东南亚诸国,即便去年新增九千多亿元的中小企业放款,创下歷史新高,但逾放比率仍控制在0.34%,未见显着攀升,中小企业放款堪称质量兼顾。此固然可归功于台湾以中小企业起家,信保基金与经营辅导机制皆行之有年,已逐渐形成完整生态系。另一方面,各家行库也有一套中小企业徵信与风险管理系统,近年来更融入人工智慧、大数据分析等金融科技元素,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与贷后管理效率。

惟面对蠢蠢欲动的中小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布局东南亚市场的台资银行仍不可不慎,虽说当地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大、金融服务需求尚待满足,不啻为一具开发潜力之业务。国银若进军此领域,如何将国内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应用至当地,将是开拓这块新兴市场时最艰鉅的挑战。

#资源 #ADB #东南亚 #疫情 #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