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是高科技产业和节能减碳的核心问题,更可能成为空污的源头,危害国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日常的民生用电!

蔡英文总统就任五年来,大步迈向「2025非核家园」的目标,从离岸风电到太阳能光电,「50-30-20」的天然气-燃煤-再生能源之配比,近年在眾所瞩目下,有序的进行。然而,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目标的订定,除了量力而为,为不可预知的未来,留下可能转寰的余地;最重要的是政策措施相互掣肘,不利于达成明镜高悬、具有普世价值的节能减碳之政策目标。

「民之所欲,长在我心」。对于全体国人来说,不缺电、不要发生无预警的大停电,只是老百姓卑微的要求。

513大停电的隔天,科技部的产学及园区业务司新闻稿指出,受到的影响共有:竹科生医和宜兰园区27家、中科台中及虎尾园区21家、以及南科台南园区7家的厂商。然而,全台湾超过1,100万户次的分区轮流停电,却是在缺水、新冠疫情失控的当下,大停电不但引爆民怨,更让全民忧虑的是,等到炎炎夏日大驾光临,到时候市井小民要怎么办?

面对全球的气候治理,受害于不分季节的极端气候之灾难,各国政府无不使出浑身解数,积极筹划达成减缓地球暖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基于2025非核家园的总目标,副总统赖清德近四年前担任行政院长时,进而设定三个减碳的目标年,包括:2030年公务车辆全面电动化,2035年机车电动化,以及2040年汽车进入全电动车的时代。

配合政府和下单大客户的要求,企业也主动提出利己利人、节能减碳的配合措施,其中最受各界瞩目的就是,台积电在今年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达到节能20%的目标。相对于政府而言,企业达成目标的「组合拳」,更有效率的原因有二:务实订定特定期限内,有能力达到的目标;以及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课责,推动整条产业链的「绿色制造」。

从半导体产业採用绿电,到节能家电、透过减税措施,加速燃油汽机车的汰旧换新,更进而补助不会制造废气污染的电动机车,在提供电力的同时,「减少碳排、改善空污」,一直都是政府长期努力的政策方向。但是,日前货物税条例的部分条文修订后,针对节能家电和燃油汽机车汰旧换新的补助期限,透过修法予以展延,却又和政府自己设定的目标互相衝突。

例如已经三读通过的该法修正案,汽机车汰旧换新,每辆可以减徵货物税最高5万元的期限,延长五年到2026年1月7日。但是延长五年燃油汽机车的汰旧换新补助,意味着两件事情:其一,对于机车族的民眾来说,汰旧换新的补助,经济诱因不足;其二,到2025年底前,最严重的移动污染源,由汽机车排放出来PM2.5和PM10的车辆废气,将难以有效改善。比对减碳的三个目标年,2030年前,将公务车辆全面电动化,这是操之于政府。将汽机车汰旧换新的补助期限延后到2026年1月,则势必影响到2035年的机车电动化、以及2040年汽车全电动化的时程。

而一旦没有办法如期达成解决移动污染源的问题,就算能够在2025年,达成「50%天然气-30%燃煤-20%再生能源」的目标,乾净的光电只有20%,另外80%,则是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煤」、以及较少的「气」。换言之,政府一方面尝试做到汽机车全面电动化,以减少影响人体健康的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则只追求20%、供电不够稳定的绿电,而以80%的「煤电」和「气电」做为台湾在2025年之后的能源供应的主力!两相检视,究竟是「2025非核家园」,还是「减少碳排,改善空污」才是全体国人所殷切期盼、政府应该追求的目标,科学的证据,其理自明。

而不容忽视的,还有2018年支持在非核家园的过渡期间,「以核养绿」公投民意之展现。在513大停电之后,如何解决「不缺电,但却分区轮流停电」的电力输配问题。更值得重视的是,高雄兴达电厂的煤电「南电北送」,和彰化离岸风电场的绿电「南电北送」,都同样涉及到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电网输配送的离峰尖峰之安全性,如何在2025年之前履行总统对全体国人所说:「不缺电」的政治承诺,并且做到「减碳排,顾健康」,这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重启核四」,已经不可能做到,则在「2025非核家园」的过程当中,现有核能机组的延役,「以核养绿」的阶段性政策,就必须是总统的政治选项之一。无论如何,实现「不缺电」才是真正的体察民意。

#非核家园 #目标 #缺电 #汰旧换新 #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