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格芯产能的分布地,都属于成本较高的地区,加上晶圆代工产线需要全天候运转,因此不论平日假日都需要大量人力24小时轮班,对于欧美企业来说,就需要付出大量的加班成本,因此英特尔若买格芯,先不管「产能品质」是否可以媲美台积电,马上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毛利率可能被拉低,除了「可望」提升与台积电产能对抗的可能性之外,整体获利成长表现恐怕也不会比现有的IDM(整合元件制造)模式更好。

不只如此,即使以管理与执行力超强的「护国神山」台积电来说,正在筹备赴美的设厂案例,业界就传出,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厂一旦投入量产,由于成本高涨,即使计入不错的美国政府投资优惠等条件,但毛利率可能还是比现有水准低上5个百分点。代表即便营收增加,但整体获利水准也不见得能够同步看增,显示美国人力与管理成本高昂这件事确实不容小覷。

以这观点来看,不禁让人联想到近几年的美中贸易大战(也就是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大战)。从贸易战后,美国除对中国科技厂祭出多项禁令外,更启动海外诉讼,全面箝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更加码补贴在美设厂的半导体大厂,除了「引来」台积电新设晶圆厂及三星扩大设厂外,英特尔也加码布局晶圆代工事业,又加上有意收购格芯一举,这些动作背后都可以明显嗅出浓浓的政治味。

现在市场到处在传台积电正在规划考虑赴日本、德国等地设晶圆代工厂的相关规划,但从厂商实际营运角度来看,只要台湾不缺水电,投资的首选当然是台湾,有「夜莺部队」、「新鲜的肝」可源源不绝地支援作战,反观到其他地方投资的规划,似乎与提高获利能力的目标反而是相违背的。只能说,国际政治这潭水实在太深了,要怎么玩比较好?好像也只能步步为营。

#格芯 #美国 #产能 #台积电 #人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