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是着名经济学家,曾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现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他自主创立并实践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对大陆经济学理论创新有很大贡献。
林毅夫日前在其新着《新结构经济学研习方法》发表会主题演讲中提出,儘管存在人口老龄化、中美关系摩擦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2021年到2035年,中国只要保持定力,继续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及新经济带来的「换道超车」优势,仍可以有每年8%的经济成长潜力。
除去疫情的影响因素,实际上,在1979至2019年的40年间,中国实现了平均9.4%的年经济成长速度,且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经济危机,被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称为人类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蹟。
林毅夫认为,中国过去40多年的经济成长奇蹟,一方面在于很好地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即利用和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的差距,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从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根据林毅夫的研究,与德国、日本等国相比,中国还具有新经济所带来的「换道超车」的优势。
两大优势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成长意义重大,从后来者优势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代表了经济成长的潜力。
林毅夫指出,中国2019年的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只有美国的22.6%,相当于德国在1946年、日本在1956年、韩国在1985年时相对于美国的发展水准。由于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德国从1946年到1962年实现连续16年平均每年9.4%的成长;日本从1956年到1972年连续16年平均每年9.6%的成长;韩国从1985年到2001年连续16年平均每年9%的成长。参考德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如果也利用好后来者优势,中国也有连续16年平均8%以上的成长潜力。
林毅夫认为,当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一半时,中美关系会步入一个相互接受、和平共处的新阶段,由于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那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美国再不高兴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最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美国为了国内就业和经济发展将离不开中国市场,世界格局也会进入新的稳定局面。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