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间世界发生能源危机又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台湾面临产业升级压力,需思考传统产业升级到技术密集产业,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1976年时任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成立「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推动台湾科技发展,当时召集人李国鼎政委,有鑑于先进国家以资讯科技改进管理、提高生产力,建议成立财团法人推动发展台湾资讯工业;1979年5月行政院通过「科学技术发展方案」,决定由政府与民间共同筹设,同年7月成立「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1980年李国鼎时任科技政委,那时还没有「生技」这词,「遗传工程」就是指「生物技术」;李政委认为,遗传工程高度仰赖知识和人才、又是低污染的产业,很适合台湾;且遗传工程在各国都刚起步,台湾并未落后太多、有机会抢得先机;他于1984年创立「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担任协助上游学术生技研发,衔接到下游生技厂商的桥接角色。

2003年特斯拉公司成立,新创之初以新北市林口区为生产基地,充分运用台湾厚植近40年的工业基础、产业聚落,在台整合资讯、电子、机械、材料、化学等各项技术,并曾于2008年10月在台产出第一批量产电动车,然目前特斯拉电动车整车厂已移到中国大陆生产。特斯拉电动车现在已受举世瞩目,而这些年以来台湾在电动车研发、制造优势也被世界看到、认同。电动车产制成本年年调降,功能好又环保,维修成本低,性价比高,全球为因应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净零或碳中和议题,电动车取代内燃机车已是定局;我们应考虑过去成功的经验,规划成立电动车法人机构,整合世界产学研资源,建构台湾电动车产业生态系,以「推动电动车有效在台应用,塑造该产业发展条件与环境;增强该产业全球竞争力,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为宗旨。

过去40年我们以电脑、手机等系统性产品带动台湾电子产业发展,未来将以电动车带动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特别是电子产业;电动车与手机在单价上是有百倍级的差距;在年需求总量上有很大的差距,前者是以数千万台为等级,后者是以数亿台为等级;就产品功能类别而言,前者类别繁多,从轿车、休旅车、厢型车、货车、客运车等都有,也因此有少量多样且量身订做的需求,而这正是台湾企业的优势,后者是单一类别,是大量生产型产品;可以说电动车产业是高度仰赖知识和人才、又是低污染高技术性的产业,很适合台湾发展。

台湾现有800多万辆汽车,1400多万辆机车,已具电动车内需市场潜力;在汽油车研发上,不论人才、技术、设备、车辆测试场域等我们已有相当基础,过去我们发展受限,主要是市场规模不够大,无法达到经济规模,但确实我们在电动车相关声、光、电、磁、热、能等方面之基础研究尚有欠缺,电动车整车验证平台、专业研发能力、人才尚待加强;但未来电动车生产将有少量多样需求,这是台商的强项,且我们有生产汽车半导体元件的能量,有工研院等法人研发团队可技术支援相关领域,成立的电动车法人机构正可协助业者整合国内外产、学、研能量,借由「代工电动车研发」营运模式着手,切入电动车市场,打造台湾成为各类别电动车重要零组件供应链重镇。

1995年日本国会通过「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由重视技术转向科学与技术并重,各科技重要领域一起发展;由教育体制改革与推动产学研合作着手;要求学界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以每年至少获得一件诺贝尔奖为指标,25年后日本已获得30件诺贝尔奖,它跃升了日本科学能力;我国于1998年立法院通过「科学技术基本法」,22年后我们诺贝尔奖仍挂零,是否意味我们学术界对基础科学研究指标订的太低或不明确?基础科学研究缺乏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机会?还是我们多次教改失败毁了我们人才?

综上所述,2030年世界许多先进国家将停产内燃机车,以电动车取代,电动车是火车头产业,这将是产业界重要大事,可惜我们忽略它的重要性。特斯拉约20年前就看到且已行动,而我们已晚了很久。反省起来,是我们常常看近不看远,或自满于近期小成效,却忽略了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的长远规划与执行,更忽视科技发展最重要的培育人才环境建构、教育体制维新。40年前政府领导者以宏观的视野,建立台湾半导体、资讯电子、生物科技等产业,我们迄今尚受其益。2030年即将大爆发的电动车产业,若能结合政府和民间企业的力量,规划成立电动车法人机构,促成电动车产业生态系发展,是台湾跨入新世代产业的契机,更是维持台湾未来经济持续成长的动力。

#电动车产业 #技术 #类别 #特斯拉 #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