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首次政党轮替,经济部长林信义上任后随即邀学者专家组成「核四再评估委员会」,于每周五晚间挑灯夜战,前后召开了13次会议,林信义本想凝聚未来电力发展共识,然而并未成功,会中对于核电厂是否延役,核四是否续建,再生能源如何定位,针锋相对,毫无共识,二十多年来我们的能源政策就随着政党轮替而起落不定。
2016年民进党再度执政,能源政策又翻新页,经济部于次年提出「能源转型路径规划」,并订出目标与期程,决定于2025年达成50-30-20洁净能源发电结构与非核家园愿景,去年底公布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即以此为目标。
所谓50-30-20指的是燃气发电量占比50%、燃煤占比30%、再生能源占比20%,至于三座核电厂,届时皆走入歷史。对照台湾2000年发电结构:核能发电占20.8%,燃煤发电占47.1%,燃气发电占9.5%,至于再生能源只占3.4%。
2016年蔡政府上台时,核能仍占12%,燃煤46%,燃气31%,再生能源4.82%,再生能源还是很少。此背景下,要达成2025年能源转型目标,能源学者、专家及业者纷纷表示:「达标的机率非常低。」
清大工程与系统科学系教授叶宗洸表示:「依能源转型白皮书目标,去(2020)年再生能源发电量应该占9%,今年要达12%,事实上,去年实现只有5.4%,比2019年的5.6%还来得低。」这反映政府能源转型推动四年来,再生能源进度明显落后。
核电照进度减 再生能源没补上
再生能源范围甚广,政府近四年推动的主力是太阳光电、离岸风电。依规划2025年太阳光电要达20GW,离岸风电要达5.7GW。但最新统计显示,两者执行进度,都远远落后。离岸风电原订2020年底目标为968MW,实际设置只有128MW;太阳光电原订2020年要达6.5GW,结果只达到5.8GW。
中央大学管理讲座教授梁启源表示:「太阳光电20GW,需要很大空间,其中地面型13GW所需要土地就高达2.5万公顷,政府盘点后虽找出这么多土地,但还有地权整合、馈线问题,实际上能用的只有5,000公顷,土地不足,当然有问题。」
目前看来,2025年能源转型,唯一跟上进度的只有核电厂除役,核一厂于2019年除役,核二厂1号机提前今年6月停机,在核电逐年递减,再生能源目标落后下,该减的减了,该加的却加不上来,使得供电逐渐吃紧,最后仍得靠火力发电救援。
天然气仰赖进口 国家安全堪虞
偏偏攸关火力发电的天然气第三接收站,面临年底藻礁公投,一旦过关势将影响未来供电。梁启源表示:「三接若盖不起来,就算燃气电厂盖好了也没用。」
其实,就算三接如期完成建置,也不表示台湾电力安全无虞。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教授张四立表示:「能源转型让燃气发电量提高到50%,而天然气完全仰赖进口,等于高度依赖单一发电燃料,非仅不利能源安全,对国家安全也是很大风险。」
梁启源也持相同看法指出,台湾天然气储槽周转天数,全年平均13天,夏季更只有7天,远低于韩国53天,中国大陆51天,日本36天。夏天颱风若肆虐一周,燃气电厂将停摆,未来燃气发电占50%,国家能源安全堪虑。
除了燃气占比过高堪虑,还有套牢成本问题。为了能源转型不缺电,台电大量增建燃气机组,张四立指出,2050净零碳排、2030电业碳中和国际趋势下,国外许多燃气电厂因绿电占比增加,发电时数下降,导致投资成本「被套牢」,无法回收,对台电财务风险十分不利。
而光电、风电先天上也有问题,容易受天候影响,一片乌云,一场颱风都会影响供电稳定。叶宗洸表示:「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那是因以前核电占比20%,政府原拟以绿电取代核电,但再生能源不可能当基载电力。」
台湾非沙漠 绿电难当基载电力
不过,有学者认为,只要透过储能,太阳光电,离岸风电也有机会做为基载电力。对此,台湾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黄重球分析:「这得有自然、天候条件才行,例如撒哈拉沙漠白天有太阳,有光及热,晚上又有风,加上储能设备,可以做某种程度基载电力,但台湾有这个条件吗?」
「对国人而言,稳定供电远高于能源配比。」黄重球强调这个观点。他说,德国追求绿能,但从来不是要以绿能取代核能,保留所有传统机组,以备万一绿电上不来,也可让德国电力供应绰绰有余,他们更着眼能源安全、供电稳定。
黄重球提醒:「电力是个系统,不只是配比」,因此要从系统概念思考才行。想想,太阳光电果真于2025年达到20GW,而台湾冬天电力需求仅2.8GW,届时传统机组就得在中午降载,傍晚马上升载,短短2、3小时接受指令降载、升载,「这非仅是很大调适问题,对电力稳定也将是一大挑战,这些课题现在得未雨绸缪。」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