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说到能源危机,理所当然想到的就是石油危机。但最近出现的能源危机截然不同,牵涉到的能源名称更加广泛,想真正瞭解这次的能源危机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是的,跌宕起伏的疫情让能源供需整个失衡,明明去年疫情刚爆发时油价还离谱的变成了负数价格,谁又想得到它会一下子飙破80美元;更不要说因为供应链断裂到现在还在加州和中国港口外苦苦等候的那些货柜了。新冠疫情爆发,全球经济分析人士一度悲观的如同掉入了万丈深渊,谁又料到今天物价上涨速度能如此出人意料,搞得现在再没有人敢去预测通货膨胀和薪资增长是不是会呈现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而过往喜欢高谈阔论的经济学家纷纷闭上了嘴巴,因为情况太过错综复杂,他们再也提不出可以提高就业或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政策了。

这不是只发生在海外,10月10日的国庆日当天,台湾的中油也宣布自11日凌晨零时起汽柴油都要调涨。对的,疫情挥之不去,但除了半导体晶片的短缺,能源价格也变得供不应求。2020年9月,在欧洲,普通家庭购买1年取暖的天然气仅需119欧元,当时欧洲天然气储备还十分充裕;如今则需要花费738欧元,一下子上涨了6倍,而且还库存稀少。即使是页岩气储量可观的美国,天然气价格也增加了1倍多。过去两周,德国与法国的电价大涨约4成。包括英国和西班牙在内的多国政府慌忙採取紧急措施,保护消费者。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许多工厂纷纷因为限电不得不紧急停工。市场饱受了惊吓。一名华尔街的交易员就公开形容:「这是一个大宗商品版的全球金融危机」。

如果大家有看见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封面故事,一定对「短缺经济」感到好奇,事实上,「短缺经济」是出生自匈牙利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Janos Kornai在1980年出版的《短缺经济学》一书,他用这个术语批评了当时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中央计画经济。他在书中指出,1970年代后期整个中欧和东欧地区出现的长期短缺并不是计画制定者错误的结果,而是整个系统性的大缺陷。疫情爆发已经让大政府思维理所当然的崛起,供应链中断更把全球贸易打回70年代的原形,当稀缺再次取代供过于求成为全球增长的最大障碍,我们要懂得记取东欧歷史的教训,当我们贪婪的汲取着疫情纾困的汁液之际,歷史教训常常会猝不及防的狠狠咬我们一大口。

是的,现在最让全球感到忧虑的就是供应链短缺的效应。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最近这10年,全球经济的问题一直都是缺乏足够的消费支出。我们既担心家庭是不是还清了债务,也忧虑政府实施的紧缩政策,更看见谨慎的企业拚命压制资本支出,尤其是在实业方面的投资,而取之不尽的劳工更是好像永远不需要担心人力不足。但如今一切都不一样了,随着政府的纾困刺激无止境的流向消费者,消费支出快速的升温,需求强劲的连供给都难以跟上。我们发现卡车司机获得的运送奖金前所未有,停泊在加利福尼亚州港外等待清关的货柜数量难以想像,能源价格更是呈现着螺旋式的上升。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不但吓坏了投资者,更让2010年代以来的供给过剩一下子让位给了短缺经济。

这波全球能源危机给我们的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提示:其一,得有一个逐步有序退出传统能源的可执行方案。其二,必须进一步从发电端、输送端、储能端等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和具有弹性的供电体系。其三,应该建立更加广泛而具备弹性的电力大市场,加强区域电力调配的能力。匯丰银行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部前主管Jean-Francois Lambert公开表示这场大乱局很可能会持续到2025年,届时市场压力才有可能开始缓解,难怪现在胆敢押注能源价格的投资者基本上少之又少。年初以来美元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很多人问我这些资金为什么如惊弓之鸟纷纷寻求避风港?我的答案非常简单:山雨欲来风满楼,小心驶得万年船。

(作者为创投合伙人)

#短缺 #能源 #投资 #上升 #大宗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