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去年6月川普政府与北京为疫情激烈互批时,就在本专栏指明中美关系恐已进入比美苏冷战更加危险的「寒战」(Chilly War)。现在美国对华政策大体是川规拜随,从今年来两国外交与国安高层多次会面话不投机、气候特使对话几无建树,现在就在传说的「拜习视讯会议」还未敲定,拜登总统又在COP26直批中国领袖缺席,另行发起没有中俄印的「甲烷组合」,北京则称大会故意不安排中方领袖视讯,英美刻意排挤。
两国在这些不涉安全的跨国议题都无法共事,说明了美中的冰寒之气,已从科技、经贸、金融蔓延到人文、学术、社会领域。甚至外界以为最应该无疆界合作的气候变迁,也已被大国政治武器化。
美国知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9月一篇报告即指出,华府应避免中、欧在碳交易合作,打击中方清洁能源发展与推广,以煤炭为压制目标制约中国,形成广泛的气候统一战线。抗暖大业不透过谈判,只能指望美国把中国经济打趴后「自然减排」,中国自然不会就范。
从美中基础实力逐渐接近、主要大国与全球所有区域纷纷卷入、人类社会生活全领域受波及、竞争零合化,还有就是自由国际秩序和制度价值被战略化来看,这个寒战的复杂结构虽起于欧巴马大分裂时代初期,但就像电影《明天过后》从天而降覆盖北半球的冷气旋,它越到后面加速越快,从新冠疫情开始,失控的升高就像加速版的奈伊战争「梦游症」,转瞬急冻所有议题、所有人。决策者即便知道这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但人类的理性几乎找不到和平的出口。理性与疯狂交互变脸,重要原因显然是因为旧秩序的价值被工具化、空洞化,最明显的结果是各国社会氛围民粹化、政策行为双标化。
寒战一词在此并非首创。早在冷战时期,苏联领袖布里兹涅夫曾用它形容美国科技优势的压迫,近期还有人形容俄国兼併克里米亚开启了与西方的寒战。笔者则用它说明比冷战危险的四个对抗性特徵:实力不对称流动引起的不安、双方社经因素交杂引起的民间敌视、秩序解体导致制度失灵与价值空洞化、后真相世代对战争风险的严重低估。
近期美中寒战最引人瞩目的新发展,不仅是双方气候战略武器化,且是加速度进展的军备竞赛与战争动员准备,无怪乎《大国政治的悲剧》大师米尔斯海默也警告,当前美中对抗比美苏冷战所有的危机,更接近「热战」。
美中军事衝突有立即风险,美军与共军两个总参上将年初紧急通话可见一斑。最近美方以中方在海军、陆基核武、极音速飞行器、外空探测等的质量神速进展为由,不仅新组「美英澳同盟」、大幅投资、增购、更新舰船与核武,积极于帛琉、巴纽、密克罗尼西亚等地建新基地或雷达站,且放任或鼓励北韩、南韩和日本发展中长程导弹,主动促成东北亚、南太核武化也在战略构思清单中。
儘管有专家近期在《外交事务》质疑,没有必要将中国将中美核武差距从1:10缩小到1:5设想为图谋对美发动「第一击」。但美国空军部长指明「无法在中国沿岸1000公里内安全飞行」,可以说明美国对今年共机扰台达700次,美机抵陆「仅2000次」的比例相当忧虑,更不要说中俄舰队竟联袂进出西太平洋,结果华府的对策是将亚洲「火药桶化」。
值此寒战普降时刻,又闻拜登民调疲软、川普蓄势待发、德国传出拟关闭孔子学院等等。儘管大陆仍有北大学者贾庆国、王缉思等疾呼当局不需过度管制中外人文交流,北京现在恐怕也无暇认真研究「说好故事」。笔者对寒战下秩序的故事也算是说到至暗的句点了,真心希望不会应验。(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