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年代的所得
通膨年代的所得

消费、出口、GDP如果依货币面额估算,是名目(nominal)值,如果将消费、出口、GDP改依物价指数平减,则变成实质(real)值,简单的说,名目值衡量的是「值」,实质值衡量的是「量」。

■平减,举例如下,1973年每户名目所得为7.1万元,除以物价指数20.86(2016年为100)再乘以100,得出34.0万元,1974年9.3万元除以物价指数30.75再乘以100,得出30.2万元,名目所得成长,实质所得下滑。

1973年台湾平均每户年所得7.1万元,1974年升至9.3万元,一年之间所得成长了三成,从数字看起来,这一年大家加薪加到这种程度,日子应该过得很快乐,因为所得要成长三成,以今天而言,那得花上25年的岁月,那时一年便成长三成,岂不乐哉。

表面看起来,确实是如此,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美好,因为这一年台湾通膨率47%,物价涨成这样子,大家日子怎能过的安稳?卫生纸、奶粉、五榖杂粮等日常用品连月狂涨,加薪幅度远远不及物价涨幅,因此这一年的实情是大家都变穷了,表面上入袋的钞票变多了,但能买到的东西却变少了。

钞票变多,能买的变少

代远年湮,这些统计距今已四十多年,如今多数已不可考,找不到,前述统计是来自家庭收支调查,这项统计创办得比较早,因此还可以看到第一次能源危机下若干蛛丝马迹,让我们了解:那是个薪资成长最高的年代,也是一个收入缩水最严重的年代,其原因就是通膨。

那个年代国人月薪有多少?前述统计是每个家庭的年所得,而非每月薪资,多数人应该也会好奇,那个年代的月薪落在什么水准,当年主计处第四局还未设置,资料不如今日完备,所幸政府于第三局设了「劳工统计工作小组」,每月访查工业部门厂商,因此仍有些资料可供追寻,依这份统计,1973年工业部门每月经常性薪资(月薪)平均1,919元,到了1974年升至2,702元,成长四成,多么令人羡慕呀,在今天薪资成长龟速的年代,要花上25年才可能让薪资成长四成。

然而,月薪成长四成也没什么用,在物价高涨47%的年代,人们实质薪资依旧是负成长,购买力依然下滑,正因为如此,这一年台湾经济成长率只有1.1%,比两岸炮火连天的1950年代还要低。在成本推升下,景气惨淡,经营不下去而停业停工的中小企业占了五分之一,一场能源危机竟比两岸危机带来更大的衝击。

能源危机比两岸危机棘手

这是一个特别的年代,恰可以说明何以经济成长率不能以名目值编算,因为通膨会让名目值虚胖,无法反映实况,举例来说,1974年国内生产毛额(GDP),其名目成长率高达33.9%,如果以名目值做为经济成长的计算基础,这一年哪有什么危机?惟观察GDP的实质成长率便会发现,其实这一年只成长1.1%,实质增幅才比较接近人们的感受。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1980年前后的第二次石油危机,那个年代家庭所得每年成长20%,但通膨率也不遑多让,物价涨幅抵消了薪资增幅,这自然又让经济成长趋于疲弱,这不仅是台湾的情况,美、欧各国普遍也都出现这类停滞性通膨。

从这段歷史可以发现,通膨是个魔术师,会让经济数字变的漂亮,薪资成长四成,所得成长三成,出口成长二成,GDP成长三成,全是史上最高,但全是虚幻,一经物价指数平减,全数几近零成长,甚至负成长,数字的虚实诡谲,尽在不言中。

#成长 #薪资成长 #物价指数 #通膨 #经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