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到10月底是云嘉地区二期稻作收割时期,饱满稻穗吸引许多鸟类前来啄食,农民纷出奇招,还有人在田里摆上既烫髮又染髮的「假人头」,反让经过的民眾吓一跳。实际上,人鸟大战早已让许多农民伤透脑筋,但受害最严重的并非稻米、而是杂粮,农民往往只能「收麻雀吃剩的」。

在嘉义县东石乡种植15公顷左右杂粮的蔡一宏表示,从播种开始到成熟都遇到鸟害的挑战,11月初播种时就有部分被麻雀啄食,2月底成熟时再遇到一波,但因种植面积大,在不刻意驱鸟下,产量约少2成,若是一般小农,恐怕损失惨重。

虽然政府针对转作杂粮每分地补助4500元,但鸟害问题让有意转作的农民却步;蔡一宏也认为,过去台湾杂粮靠进口,现在鼓励农民种杂粮虽对,但要让农民知道种了之后「销得出去」,而非一味补助,应媒合农民及加工厂共同跨过生产成本高的考验,除了达到自给自足外,未来还可望外销。

旧称「麦仔簝」的云林县麦寮乡,因早期大量种植小麦而得名,后来受进口品衝击,种麦产业消失50余年,5年前一群在地青年成立「月光下友善农场」,配合友善耕作方式,一步步找回「麦仔簝」失落的麦田。

麦寮乡的小麦产业同样面临鸟害问题,「月光下友善农场」负责人郭慧蝉表示,农场种约12公顷小麦,由于坚持友善种植「麻雀吃剩的再收」,二期小麦仅收成2、3成。

郭慧蝉分析,一期小麦同时间有水稻,麻雀可吃稻谷让小麦损失减少;二期小麦在11月底、12月初种植,正值东北季风期,麦寮只种葱、蒜、美生菜等麻雀不吃的作物,小麦成为麻雀主食,损失惨重。

郭慧蝉指出,针对麻雀鸟害,目前尚无有效解决方案,只能设法增加种植面积分散鸟害,像台中大雅、彰化大城地区,各种植200多公顷小麦,农民平均损失相对减少。也希望相关单位重视鸟害、延请专家研拟有效的防治方法,帮助农民减少损失。

#二期 #公顷 #农民 #小麦 #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