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这次修改国语辞典,除了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也对外孙、外孙女加注为「今亦称为孙子、孙女」。教育部说这是因为涉及性别歧视,所以才调整,但很多人看了都吓一跳,难以理解歧视从何而来,因为在他们生活中,从来没有看过或体验过,称呼或被称呼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孙子或外孙是一种歧视。
依照教育部修改辞典的逻辑,如果以内、外来区分称呼是一种歧视,那「堂哥、堂姊」及「表哥、表姊」也是以内、外来分,难道也是歧视?男人、女人以性别来区分,岂不更有歧视的味道,国语辞典里面难不成都要加注「今亦称为人」。
铭传大学副教授刘广华就在脸书发文说,华人文化素重家庭关系,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个人修养也是要先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华语之中,对于亲属关系有非常明确的定位。
因此,在华人社会中,从父系的伯叔父、伯母婶婶、姑姑姑父、堂兄弟姊妹、姑表兄弟姊妹、侄儿侄女,一直到母系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姨表兄弟姊妹、外甥甥女,清清楚楚。
在中华文化中,称呼具有特定意义,也便于辨识。不叫外公、外婆,小孩子改叫「台北阿公、阿嬷」、「台南阿公阿嬷」来辨识,就比较好吗?教育部这次改变,不但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因素,也是画蛇添足,徒增困扰。
时代力量立委王婉谕指教育部国语辞典「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的解释,加注了「今亦称祖父、祖母、阿公、阿嬷」,是改善性别歧视的一大进步,这让许多民眾惊呆了,觉得叫外公、外婆是一种歧视,可能只有王婉谕。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