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北国税局公布一个房地合一申报错误个案,让业界为之一惊。
根据报载,某民眾在2016年10月,斥资1.2亿元购买大安区预售屋,并在2019年10月取得房屋与土地所有权,再于2022年1月10日以1.3亿元出售。该民眾计算持有期间从预售签约到出售,总计共5年3个月,以20%税率计算税额194万元。
不料国税局受理后,发现该纳税义务人持有期间应根据2.0新制,从新成屋所有权移转登记日起算,以至于该屋持有时间瞬间缩为2年多,採35%税率后应纳税额为339.5万元,尚须补缴145.5万元,所幸国税局认为该民眾不熟悉新制,仅要求补齐应纳税额,没有额外开罚。
从该案例可以发现,税改速度太快,许多民眾一疏忽就踩中地雷。如何明哲保身?从近年案例中约可归纳出3种最容易成为被查税对象的样态:分别是高价、短期频繁交易以及特殊交易。
高价对象包括符合豪宅总价标准的物件,或是写下区域新高行情的个案;除此之外,持有预售屋出售,或是在5年内转售,抑或是纳税义务人近年频繁交易不动产,都可能成为锁定目标;同时,继承、赠与取得者因为数量少,且常发生漏报情事,也容易成为锁定对象。
整体来说,政府为了避免房市过热所进行的调控范围,会从紧缩银根与增加负担着手,前者包括降低贷款成数、调高利率,让投机者在进场时无法以低廉资金进行杠杆,以垫高进场门槛;后者透过增加地价税、房屋税等持有税、综所税、土增税、房地合一税等移转税来降低投机获利,减少投机意愿,再加上积极查税,使得投机份子没有侥幸,也有助于房市不要太早消耗动能,让多头提前告终。
这些年经歷多次打房,虽说效果不彰,可是打久了,也会伤筋错骨,身处其中者最终也得认知,目前舆论氛围下,政策调控将是打房主旋律,无论是税改或是紧缩银根,房海浮沉要能安枕,选对区域、不与政策对作之外,也唯有多金、自用,长期持有者,能得永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