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大国博弈将地缘政治推上了产业舞台、还成为主角,不仅是商管教授们不熟悉的黑天鹅,也是在传授策略知识时也不得不补的课程内容。大国有大国的玩法,中、小型国家也有另类因应之道,近期俄乌边境的纷扰不仅把大国牵扯进来,连欧洲一干国家都弄得神经紧绷,深怕在通膨乌云罩顶下,一个擦枪走火的军事衝突再加一片能源价格的乌云。
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对于能(资)源的价格的衝击,进而产生连锁反应改变既有的工业生产,也对于趸售、批发到零售的秩序造成四十年全球化发展中前所未见的紊乱现象,最终影响全球经济表现,长鞭效应中的链结强度与韧度都是关键。
自从新冠疫情后,建构韧性供应链的倡议甚嚣尘上,甚至很快地从构想到实践全面展开,为了因应日趋严重的供应链断链挑战。中华航空在2021年创下营运新高、航海王令人称羡的年终奖金背后,是歷史机遇中的偶然,也是在一条又一条供应链中,致力维繫不断链的协力管理所缔造的必然。建构韧性供应链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上述地缘政治的不确定因素,但过去四十年来建构的全球供应网络在新的时代面临另外三大挑战:气候灾难、净零排放和获利紧缩。
首先,瑞士再保险统计显示极端气候的确相当严峻,2019年天灾灾损总计540亿美元,2020年暴增至760亿美元,暴增40.7%,相较之下,2020年人祸造成的损失则是70亿美元,只有天灾的不到十分之一。2020年总损失达830亿美元,是1970年以来排序第五损失惨重的年份,这数字尚未包括因新冠疫情造成的损失理赔,因为新冠疫情的损失还需要更久时间评估。气候灾难所造成的供应链断链如何恢復,并保有营运韧性?企业内部或许有「企业持续营运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的规范,但纸上作业和实务之间的挣扎仍旧是企业获利高下的关键因素。
第二重压力来自净零排放的新趋势。只要好好分析各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料、零件、模组、系统到成品的运输轨迹,不难发现过去四十年的全球分工,将是下一坡净零排放的改革重点。全球化交织出庞大的长程运输网的成本主要是被具有人口红利的世界工厂摊销掉,然而四十年来的分工架构,却未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外部成本。
COP26总结了近三十年来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终于唤醒了各国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对那些隐性成本的重视。问题是各国沓杂的步调如何迈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供应链调适如何回应净零碳排的永续诉求?都仍在瞎子摸象,例如企业在盘查温室气体时,多聚焦在范畴一(scope 1)及范畴二(scope 2),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企业85~90%的排放量都源于范畴三。碳关税开徵在即,台湾厂商迄今搞得懂新的游戏规则者几希!
第三重压力是获利紧缩所造成的创新投资不足。通用和福特汽车于2月初都三令五申警告经销商不得涨价,目的自然是保住当前通膨压力下品牌与消费者共体时艰的企业形象,扮演好良好的公民角色。问题是无所不在的供应链价格上扬,总是要有企业吸收;白脸由品牌业者扮演了,黑脸谁要牺牲?巨幅上扬的运费如何分摊?生意往来的供应链关系在彼此的脆弱与担待中苦撑着。创新或许是一个解方,例如,无人货机新创企业Nautilus从香港到洛杉矶只要15~23个小时、报价10.6万美元,完胜从香港空运20万磅货物到洛杉矶只需15个小时,价格是60~80万美元,若走船运耗时21天、只需4万美元。「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耳熟能详的励志箴言在科技上找到了创新的应用,问题是能否顺利进入美国海关?清关后的陆地运输是否纾解?近期在美加边境,因是否注射疫苗引发汽车产业的断链,又是一只无法靠科技解决、来乱的黑天鹅。
在科技民族主义的阴影下,建构韧性供应链所需的大动干戈,能否在歷史纵深与全球格局中,找到最适解?霸主将是那些找到最适解的企业与其上下游供应链,他们将在下一个世界产业秩序成形之际,坐拥凤阁龙楼。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