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去年底来以跨部会的力量,积极建构「净零排放路径图」,这个路径图将于月底公布,所谓净零并非不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是努力减少排放,而对于无法避免的排放,则循碳捕捉、森林碳匯等方式予以中和,以期缓和全球暖化。
暖化这件事,自1990年以来渐受重视,199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先进国家2008~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回到1990年的基础上再减5%,可惜美国随后退出。2015年联合国又通过巴黎气候协定,限制全球气温升幅不过摄氏2度,每五年检讨减碳情况,不料美国又以协定对美国企业不公而退出。去年(2021)联合国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气候大会,就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达成共识,我国虽非联合国成员,但也自主承诺达成此一净零目标。
我国既已对国际宣称要实现2050年格拉斯哥气候协议,政府自然得提出策略,告诉大家要达到净零排放的路径,政府近日正于北、中、南与各地工商团体座谈,就如何达到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以缓和暖化一事进行沟通,而立法院也就此一议题热烈质询。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心,原因在于果真实现这个承诺,除了须于2030年减碳45%,也要于2050年达成净零排放,如此一来,非仅发电方式得转变,产业界的生产模式也得转型,运输系统要减碳,国人也要缴碳费,甚至政府还得投入庞大预算进行碳捕捉(CCUS)的技术开发,工程可谓浩大,其对生产、出口及日常生活影响至鉅,几乎是一场能源革命。
这也就难怪政府与工商团体座谈,工商团体会提出这么多的关切,日前国发会、经济部与环保署与工总、工商协进会及电电公会座谈,与会代表虽表示乐见政府净零排放政策,但也忧心在格拉斯哥协议下,一旦各国的环保要求提高,可能会影响我国出口,例如进口国要求生产所使用的电力需有绿电,我们的绿电够吗?有些国家计画徵收碳关税,我们政府徵收的碳费可以抵减吗?再者,我们的碳排放统计可否为国际认可也是一大问题。综合未来可能的疑义,我们认为政府在月底公布2050净零排放路径图时,必须就以下五点加以说明,以释外界疑虑:
第一、政府徵收的碳费能否抵减外国的碳关税:未来许多国家都会课徵碳关税,目前比较明朗的是欧盟将于2026年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而我国在温管法的修法中也将赋予徵收碳费的法源,然而在国内缴了碳费是否能免于被欧盟徵收碳关税,不无疑义?其间是否要双方政府签署避免双重课税协定,政府必须说清楚。
第二、企业减碳的努力可否为国际认可:随着各国对进口产品减碳及使用绿电的要求,企业致力于减碳的努力,以及使用绿电的情形都将成为进口国徵收碳关税的依据,如何让我们的努力被国际承认,这就如同过去出口厂商被要求要符合ISO 9000,需有验证机构查验并给证明一样,因此如何建构外部验证机构,并让验证结果被国际承认,是极重要的事,政府目前的规划为何,也必须说明一下。
第三、绿电是否足以因应未来需求:政府已将核电排除于2050年的选项,事实上,连欧盟都认为核能是走向永续的过度性手段,日后核电有可能被认定为绿电,惟当局的非核家园政策将让如今仍占供电量一成的核电于三年后全数消失,而太阳光电、离岸风电等再生能源提供的绿电又仅杯水车薪,如此能够因应厂商的需求吗?政府也应让外界清楚。
第四、2050净零目标是否有考量国家安全:根据估计,台湾天然气储槽的周转天数平均只有13天,夏天更短,不用说遥远的2050年,依政府2025年的能源配比,燃气电厂发电占比要升至五成,一旦来个颱风,天然气难以运抵,供电必成问题。万一台海情势紧张,航道无法通行,没有气等于没有电,问题就大了,让燃气发电占比这么高,非仅有能源安全的隐忧,更有国家安全的问题,这自然是国人关心的问题,也是必答题。
第五、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亟待扩充:目前政府基于温管法第13条,每年所编的统计年报列有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时间数列可追溯至1990年,殊为不易,惟一本350多页的年报里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提要只有2页,统计表只有3页,资讯过于贫乏,如今政府既要致力于2050净零排放,如果在统计篇幅上仍是寥寥几页,非仅不足以彰显政府的决心,亦难以与国际接轨,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产业、部门别统计皆应逐年扩充才是。
我们肯定政府在对抗全球暖化所做的努力,但由于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及净零排放在实行上,各界仍有不少疑虑,我们仅提出上述五项问题,希望当局能予以解答,如此对于日后政策的推动必可降低不少阻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