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大学,是西方第一所新制大学,也是柏林最古老的大学,洪堡的理念简洁而明确:「现代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同时进行,而且学术自由,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目的。」洪堡大学的创立,为现代大学开启了新的方向,也成为19世纪以来研究型大学迅速扎根的开端。

我们也深深领略到真正的大学精神,当可如罗素所言,即在:「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向往,与对人类痛苦的无可忍受。」真理使人自由(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这是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校训,缺乏对真理的坚持和独立的判断,我们难以孕育引领思潮的学术大师,也无法培育社会亟需的创新人才,更遑论成为台湾社会的「良知」与「智库」?若大学自主是大学的灵魂所在,那么自由思考、独立判断和创新思维,便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大学的气度与社会声望,不在于统计报表上的一连串数字;高额的经费与募款,也不是成就伟大大学的必要条件。当前,又正面临台湾高教转型的局势,在有限资源下,应当更戮力践行大学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关怀。这正是大学的风骨,也是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尊严与抱负,诚如卢梭《社会契约论》所言:「每个人都要一起承担共同的社会责任,保护我们居住的地方,才可以达成公义的境界。」

伟大的大学对自身的期许,必须在既有的社会体制与政经脉络下,寻求最大程度的独立与自由,超越政治力与经济力的宰制,不附庸、不媚俗、不理盲,追求思想自由、社会公义与全球共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自由与公义的活泉,当是大学薪火相传的永恒动力!

大学的命运,在时空交织、斗换星移中生生不息,是追求真理的斗志、精神、与使命,推动我们永远共同的研究社群,突破自我设限,迎接时代浪潮的洗礼。我国大学的使命,既深植于台湾土壤,又向外连亚太与世界。杜甫曾言:「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我们当胸怀大志、脚踏实地、激盪思潮、照千一隅,以「匯通东西文化」为愿景,振翅而飞!

缘此,我们试从协创力、社会力、全球力三大未来的行动策略,叙述如下。

三大行动策略:协创力、社会力、全球力

一、协创力

1、强化研究教学,并尊重差异

广泛授权与实际支持资源到各个学院与系所,鼓励各院系所依其专业领域范围自主治理与发展,大学可积极串连各院系所,促进资源共享。在保持各院系所发展特色的基础之上,透过院际间合作,进行院系所整合开课、跨学院跨域课程、跨领域研究团队等作法,既可尊重专业差异,又可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协作力,并提高大学整体竞争力。

2、建构研究、教学、实践之跨领域协力创新机制

校内的研究、教学与实践,应加强跨域协力,将其视为有机整体,以发挥综效。研究与教学并重,实践亦宜重视。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除了经费较不足外,另者则是如何让人文社会科学跨领域发展,特别是与新兴科技的跨领域合作教学与研究。教学、研究、实践的协力,当是未来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在其学作合一、人文基础素养与跨领域能力并重。因此,宜加开基础跨域课程,以及更多样化的课程,鼓励学生多元学习,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同时,开设实务学习课程,强调实作训练,以缩短学用落差;加强跨领域创新创业和人文创新数位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科技和创业实作的能力。

二、社会力

联合国《翻转我们的世界:2030 年永续发展方针(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针对全球各国未来的发展,提出兼顾「经济成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等三大面向的永续目标。世界刻正剧变中,在「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浪潮之下,大学当成为坚守在地价值的社会良心,大学身为社会科学重镇,更是责无旁贷。我国大学向来以积极承担高教公共责任、连结社群力量、以社会关怀与公共服务为己任;然而,凝聚「社会力」,更须以学校与相关社群为媒介,媒合教师和学生,将研究、教学和职涯发展,与社会脉动相互连结,除可彰显社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也可促使研究与学习更具社会问题解决意识。(明日待续)

#大学 #跨领域 #人文 #学习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