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在俄乌衝突灾难之下,美国暨北约透过经济制裁为主要手段,展开了结合军事战、舆论战、外交战、科技战和经济战的全面性「混合战」。对中俄关系至少产生了几点影响:一、中国在坚持睦邻友好与和平崛起政策的基础上,以反美而不反欧的态度,保持中俄战略一致与自主外交;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速多极体系的形成;三、强化国家领导人核心圈的政治决定和决策意志,加速建立本国产业链自主化体系;四、持续强化俄印中三角轴心关系,在上海合作组织与金砖国家多边体系架构下,发展军事科技合作和建立俄印中的全球支付体系,形成大欧亚的军工体系暨能源共同市场;五、提升本国传统歷史文化的认同感,凝聚民族团结的爱国意识,以抵抗美国的取消文化。

随着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不断深入乌克兰东部,俄国慢慢掌握了美国在乌克兰境内的军事部署和生化实验室的具体状况,这引起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关切。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乌克兰卫生部关于在波尔塔瓦和哈尔科夫生物实验室销毁病原体的指示文件。美国在乌克兰与乔治亚这两国前苏联领土上执行生化实验和反俄计画,长期伴随顏色革命而来。可以说,这次俄乌武装衝突是美俄地缘博弈的零和战。

乌克兰对于俄罗斯的意义超过西方,也成为难题。「去军事化」要迫使乌克兰在摆脱西方军事支持的情况下,回到中立国家地位。但在西方持续提供武器的状态下,增加了和谈的难度。儘管如此,基辅已经向莫斯科提出不加入军事集团、不发展核武以及安全担保不涉及克里米亚和顿巴斯的书面建议,等同在中立国家和承认现状边界条件上,使拟定和平协议产生了具体实质的内涵。「去纳粹化」则牵涉了2014年美国支持乌克兰极右翼力量非法政变上台执政,以及基辅美化纳粹英雄主义的教育政策。俄罗斯如何让基辅去除崇拜纳粹和班德拉主义,回到乌克兰传统歷史文化与睦邻友好的合作轨道上,则涉及了乌克兰新宪法制定与公民投票,这将延宕俄乌谈判进程且增加了外部挑衅干扰的变数。

在俄乌和解前,西方势必持续倾全力发动经济制裁和仇俄宣传,但反而会引起更多克里米亚效应出现。「去军事化」是短期的,但是「去纳粹化」是长期的,这就导致了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如何能儘快结束,且如何透过安全担保让乌克兰排除外国军事基地和军事武器成为了谈判困境。莫斯科坚持只有签署和平协议的时候才举行两国领导人的会晤。

俄最终仍希望欧盟能意识到「欧洲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不可以用「北约门户开放」政策与经济制裁手段和俄罗斯打交道。这样一来,除了波兰与立陶宛明显採取敌对政策以外,至少德国、法国、土耳其和匈牙利与俄罗斯之间的领导人热线没有中断过。

因此,这次美俄地缘斗争导致的俄乌武装衝突,主要在三个面向中产生。第一、文明的衝突:杭亭顿曾指出,衝突会沿着文化断层线发生,凝聚则在文化圈内找到,其揭示了某种文化庇荫的作用;第二、权力转移的结构性衝突:米尔海默斯认为,大国衝突是权力转移的结构性问题,艾莉森则认为第三方意外因素是权力转移过程的导火线,其揭示了军事联盟的责任与风险;第三、海权与陆权的衝突:麦金德认为陆权与海权之间在东欧板块上的世界心臟地带展开地缘争夺战。因此,面对地缘政治的再起,俄罗斯当代欧亚理论学者杜金认为,美国在苏后空间领域中发动顏色革命,使得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得以巩固,成为欧亚经济圈的核心安全力量。面对美国暨北约的印太战略与反俄政策,而俄印中是不结盟政策下的战略协作和外交自主的整合关系,俄乌武装衝突与美国的「混合战」则加速了地缘政治经济转型的进程。

(作者为元智大学助理教授)

#安全 #美国 #俄乌 #文化 #地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