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为中美关系提出「护栏」的概念与原则,以避免双方关系由竞争演变为衝突。北京反对以「竞争」界定中美关系,认为只是尚未回到川普时代之前的正确轨道,因而未回应「护栏」说。其实,习近平提出的「底线思维」和「护栏」有异曲同工之妙。认知彼此底线、共同构筑护栏、避免踏上危险地带,应是中美管控风险、避免衝突最适当选择。

两岸问题应分层处理

这个道理放诸两岸关系亦然。儘管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呈现以「交流、协商、合作、发展」和「封锁、僵持、敌对、竞争」相互交替为轴线的另类辩证关系,但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执政,无论两岸当局是否就一中原则达成共识,都不影响民间交流日趋紧密的事实。这是两岸深层文化、歷史所决定的。

基于自2008年至2016年的「和平发展期」以及2016年至今从「冷和平期」到「冷对抗期」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两岸有识之士需建立为两岸关系架设「护栏」,令两岸和平稳定及往融合发展方向,并且不受到台湾的政党轮替、两岸政治氛围、中、美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认知与方法。

事实上,由于两岸同文同种、经贸关系紧密,愈走愈近、交流交心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政治,无论是大陆方面将两岸交流与国家统一、民族復兴的政治目标挂鉤,还是绿营期待与大陆「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对大陆政治充满敌意与戒心,都说明「去政治」的民间交流应是两岸关系的基础,也是两岸走向心灵契合式统一的必由之路。

只要对两岸社会有所观察,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只要不谈统独、认同、政治制度、价值观,两岸民眾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也有非常多聊得来的共同话题,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网路、社交媒体的发展,愈来愈多台湾民眾习惯看抖音、微博、小红书,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接受了大陆当代文化与社会思潮,同样随着大陆沿海地区、一二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大陆民眾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认知,也和台湾同龄人的差距愈来愈小。然而,一旦触及政治,两岸民间交流很容易就「一言不合」、「一点就炸」,造成无休无止却无聊的民粹衝突,最终反噬两岸原有交流基础。

建立第三主体试验区

两岸民间应对「去政治」的交流怀有高度自信。属于民间交流支柱的经贸交流,就是最显着的例证。民进党扁政府、蔡政府执政期间,两岸经贸交流都逆势上升,并没有受到政治严重干扰或阻挠,特别是2016年以来,台湾对大陆经贸依存度持续升高、现已达到40%以上,两岸经济关系之紧密是台美、台日或「新南向」所遥不可及的。

同理,两岸民间交流不会也不应被染上政治色彩,一方面,大陆应顺势支持真实、自然、自发的两岸民间交流,而非刻意培植或树立所谓「统战样板」,让两岸交流回归民间主导、回归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台湾也要去除对两岸民间交流的戒心,摒弃以政治色彩、行政手段干预两岸民间交流,执行国安法要非常严谨,尤其不可戴上有色眼镜,把所有参与两岸交流活动者,都视为对岸「在地协力者」。

藉「去政治」的民间交流建构两岸和平「护栏」,为两岸政治矛盾建立缓衝带,方能透过持续、自然而绵密的民间交流,让时间解决双方的矛盾和分歧。若要发展「去政治」民间交流,可在两方面努力形成共同认知:

第一,两岸问题需要「分层」处理,上层涉及宪政架构、国际空间、和平协议、区域安全等问题,太过复杂,应视两岸政治互信的有无或深浅而推动或中止,涉及两岸既有协议的执行与检讨、事务性公权力部门的沟通合作、急迫性民生议题的协调处理等应维持顺畅运作,不受两岸政治因素、台湾政党轮替与中美等外部环境影响。

第二,两岸问题的解决,以形成「第三主体」为佳,但涉及敏感复杂的体制、统独争议,加上大陆无意接受联邦制、欧盟模式等,一时难以推动。两岸不妨先以福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基础,纳入金门、马祖,在较小范围内建立「第三主体」试验区,以此作为开始。

#中美 #交流 #大陆 #政治 #两岸民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