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这样的概念,也会成为很好应对孩子的大人!」亲子教养与沟通教师、作家李仪婷如是说。近3、4年,「萨提尔模式」成为亲子沟通、教养的显学与热门关键字,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萨提尔模式的实践者,也是小说家的李仪婷,以说故事的方式完成孩子也能理解的萨提尔读本。
教养遇困境 学习萨提尔
本身是文学奖得主,着有多部小说集,也写过电影剧本和青少年文学,李仪婷娴熟于文字、语言沟通,然而育儿路上却让她面临意外的困境。「大女儿三三2岁时,我们母女竟因为一杯奶茶发生了激烈的衝突。」身为母亲,李仪婷认为奶茶对女儿并不健康,但女儿却认为妈妈在骗她,从言语衝突到被挑衅、激起情绪后甚至演变成肢体衝突。
成长于传统家庭,父母对子女多半是「管教」的态度,加上很长一段时间在台湾流行的「百岁医生」派行为主义式教养,李仪婷一开始也是以打骂方式对应孩子的不听话,但她在那次衝突发现「完全没有用,她(三三)不断以尖叫、嘶吼回应我。」小小的孩子,剎时彷佛化身为一头小猛兽,如此惊恐、愤怒、对立。
为了改善自己家中的教养困境而开始学习萨提尔的沟通模式与冰山理论后,李仪婷开始不断在生活中实践,也将自己实践的过程记录下来,当时出版了《孩子永远是对的》,李仪婷说:「回头看这个过程,当时的记录有很多是自己的挫败。」例如她花了大把时间陪伴三三上钢琴课、练琴,「有一天她突然说她不想练了!当时自己很生气,但因为萨提尔的冰山理论,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来自于感觉自己没价值,自己付出了却感到挫败!」
写小说功力 发挥到床边
一路的书写也成为李仪婷的自我疗癒,不断地练习萨提尔式的对话,让她逐渐磨出在自己家真的能运用的对话,李仪婷也将自己写小说的功力发挥到床边故事,例如感觉到三三总是讲话太犀利,便为孩子们说了〈孙山的处境〉,利用「名落孙山」为灵感,另外新创改编成讨论表达的故事,在《萨提尔的故事沟通》中,这个故事透过孙山的话语,让读者感受到学会聆听,用提问的方式让问题自己找答案,可以是好的沟通、对话方式。
萨提尔的冰山理论,谈及外在的行为、表达,也谈到冰山下的内在自我价值,包括感受、观点、期待、渴望与自我,李仪婷说:「除了『自我』是纯粹的灵性,其他部分都是可以用故事表述的。」包括讨论「渴望」的故事〈不死精灵〉,谈及对孩子而言相对抽象难懂的生死课题。「2015年父亲过世,我当时做的判断是自己回家奔丧,不带着孩子,但孩子们总是会问姥爷去哪了?我觉察应该让孩子学习与死亡相遇,而不是让他们没有练习告别的机会。」让死亡不成为禁忌话题,甚至理解虽然生命有限,但也让人更珍惜相处的时光,「把握每一次的相聚,这也许就是死亡带来的意义。」
开办工作坊 摸索中前进
学习萨提尔模式并运用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已9年,李仪婷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前进,她近年在各地开办亲子教养与沟通工作坊,发现孩子们其实比大人更快、更容易学习萨提尔模式,「听到一些回馈,是孩子反而告诉爸妈:你可以生气!」理解爱与期待的差别,看懂情绪背后的渴望,进而有正确的陪伴与连结。
李仪婷以小说家的故事力、编剧的场景力、萨提尔理论的阐述力,写出亲子既是共读书、又是萨提尔理论的教养书,她说:「别再让长歪(无法达成一致性)的大人,再教养出长歪的大人。」从这一代的孩子开始,就学会接受心情不好的自己,与人相处不造成伤害,也不委屈讨好,也能在未来「成为很好应对孩子的大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