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整备失灵,引爆总统怒火。台湾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昨表示,要快筛没快筛,要疫苗没疫苗,要治疗药没治疗药,让新台湾模式已现「未战先降」之感。国民党立委陈以信也感嘆,4月初就提醒要与病毒共存须看3项指标,分别是重症看病床、染疫看用药、防疫看快筛,结果还是只看见政府慢了10拍的「超慢部署」。

游盈隆说,一位当过部级医院院长对他感嘆,「要快筛没快筛,要疫苗没疫苗,要治疗药没治疗药」,这是反映社会普遍的心声与无奈、典型的民怨,一贯以「会做事」自豪的苏内阁何以沦落至此?而蔡总统为了快筛试剂之乱震怒,但震怒也无法撇清执政团队最高领导人该负的责任。

游盈隆指出,前副总统陈建仁说只要疫苗覆盖率大幅提升、快筛试剂普及、必须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者能在黄金时间接受治疗,重症及死亡即可大量减少。问题是这三个「只要」,不就是当前最欠缺的三项作为吗?为何蔡政府新台湾模式的防疫给人一种「未战先降」的感觉?甚至有亲政府的专家变相公开鼓吹拥抱病毒,急于向病毒臣服?

他提醒,疫情处理不好,防疫表现将前功尽弃,为2022选情投下超大变数。而疫情虽以猜测,但真正会影响选情的,其实是处理疫情的态度、方式与效能。

陈以信则说,重症看病床、染疫看用药、防疫看快筛,是政府检视能否与病毒共存的3项指标。然而,专责病床虽从4月初的3千多增至8千多,却是将现有病床挪为专责病床,拆东墙、补西墙,已严重排挤既有医疗需求,导致急诊人满为患,医疗左支右绌。

用药部分,他说,当前与病毒共存的国家药物整备须达人口数的2至6%,以台湾来说就是最低要有46万份,要达到3%就得有70几万份,儘管指挥中心已说要朝70万份走,但至今仍只是数字,实际备量远不及于此。

至于快筛,陈以信说,快筛用量极高,工作人口每周筛1次,1个月得有4千万剂;非工作人口若是每月筛1次,1个月也需消耗1千万剂。换言之,台湾每个月至少得准备5千万剂快筛,但现在连后备部队都加入生产,也仅增加1500万剂。

陈以信说,在野党苦口婆心,蔡政府还是走到这一步,民怨四起,无疑是执政党自己造成。

#陈以信 #疫苗 #病毒 #病床 #快筛